甘肃张掖炼成4.5亿公斤制种能力

许尔文杨雅萍

从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出亩产平均400公斤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张单488”,拉开张掖“玉米制种业”发展的序幕,到今天建成张掖这个年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支撑张掖玉米种业发展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

强化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种业科研资源及成果“流”起来,打通了种业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的通道。该市农科院转变观念,全面树立“为自己搞科研、为企业搞科研、为农民搞科研”和“能力用项目成效证明、水平以农民增收检验”的新理念;下放权力,“科研方向、选题100%由科研人员自主决定,科研成果依法转让的收入100%归课题组或个人所有等”六个百分之百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对种业科研人员的干预,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创新无禁区;双向兼职,科研人员签订三方协议在种业企业和院所之间双向流动、双向兼职,他们既是本院的科研人员又创办、合办种业企业,与单位人员同等享有职称评聘、工资福利等待遇,解除了事业单位身份等后顾之忧,创新无止境。全院63名专业技术人员,创办合办种业企业10家,创办个人育种工作室2家,在种业企业“双向兼职”达37人,吸纳15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带动万余农户增收,年总产值达2.26亿元,年上缴利税近200余万元。“双向兼职”人员只占用全院30%的财政经费,却筹集着全院70%的科研经费,创造着全院80%的成果和90%的效益。

“十二五”期间,该市农科院实施科研项目65项,26项成果先后获省、市级表彰奖励。在全国5省区建立原始创新基地20处,面积1083亩。共审定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29个,年均5.6个,是建院60年来年均数的近3倍。选育的新一代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金凯3号”,在2012年农业部组织的玉米万亩高产创建部级抽测中,以平均亩产1335.66公斤的高产成绩在9个高产玉米新品种中一举夺魁,该品种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面积已达600余万亩。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建立了河西走廊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截至目前全院共收集保存玉米、小麦等作物种质资源1.46万份,为中国农科院更新种质资源350多份。从1982年开始,连续34年开展的河西走廊土地生产力及土壤肥力演变长期定位研究,为种业发展及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无缝对接种业生产实践,使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市农科院每年指导建立全产业链玉米制种基地近12万亩、蔬菜制种基地1万亩、甜菜制种基地600亩,年生产优质玉米种子5500万公斤,占全国商品玉米种子的5%,全国平均每20粒杂交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是张掖市农科院技术人员负责生产。在玉米种业的研究上,总结推广的“满天星授粉、4380制种玉米节水灌溉、玉米果穗自然风干晾晒”三项配套技术,在全市玉米制种中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玉米种子纯度、发芽率都达到98%以上,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构成了张掖独具特色的玉米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年亩均产量较周边武威、酒泉地区提高10%,亩均产值提高200~300元,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左右。

责任莫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