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化农资电商可以一试

农资电商风起云涌一年多的时间,从起初搭上“互联网+”的兴奋,逐渐到难以落地的尴尬,让业内不少人开始重新考量农资电商的存在价值和实现路径。说起农资电商落地的痛点,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此不赘述。笔者只想回到农资电商的出发点,去探究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从目前来看,农资电商基本上是从农资行业的产业链上游发力,比如生产企业或者流通平台,再或者是其他电商平台跨界来抢分蛋糕。而这些主体存在一个共同点,由于本身离田间地头和农民太远,包括物理和心理距离,导致他们以互联网精英的惯性思维来设计和运营农资电商,不接地气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从吴迪和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反向思维的运作模式。作为村级农资零售商,作为农资产业链的最终端,他们有资本、懂农技、管送货,更重要的是,他们用长时间的相处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起了乡亲邻里间的信用担保,农民自然对他们抱有购买信任和便利依赖。当吴迪们作为农资电商的发起者,仅从落地这个环节看,就具有了其他电商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然,与电商平台大范围布点相比,吴迪们的辐射范围不能相提并论,但却恰恰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社区化农资电商”模式。在他们的服务范围内,都是以往农资实体店的忠实客户,电商平台此时更多表现为工具属性:需要买肥买药了,在手机上输入品牌品种即可坐等送货;需要技术服务了,上传病害图片,专家线上诊治、配药上门。“互联网+农资”反过来成了“农资+互联网”,产品和技术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加便捷化。

“社区化”还产生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更加亲密的互动和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核心的理念之一。针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手机操作不熟练的农民,吴迪他们采用了呼叫联络器,就像社区医院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一样,遇到田间病害等情况,只需点击按钮,农技专家马上定位、登门服务。再结合观摩会这样的线下推广利器,一方面用对比效果强化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同一社区农民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优化了农民的身份认同和客户体验。

由于农业生产强烈的地域性决定了农资产品和技术服务内容的地区差异化,这让社区化农资电商模式更加具有可复制性。从吴迪他们的实践来看,社区化农资电商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当中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他们作为一些项目(比如“农创客行动”)的实施主体,搭建创业平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标签: 社区化 农资 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