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县植保站加强水稻田间稻瘟病防控工作
发表日期:2016-07-19 10:39AM 阅览次数:
一、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1、叶瘟
在大田叶片上发生。因气侯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表现有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病斑类型。
Ⅰ、慢性型:是叶瘟常见病斑。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棱形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为灰白色叫崩坏部,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这是慢性型的重要特征。当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互相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在田间观察时,注意与胡麻叶斑病、水稻生理性缺钾型相区别。
Ⅱ、急性型:在适宜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病害流行的征兆,但在天气转晴后,可转为慢性病斑。病斑多在感病品种上出现,尤其在适温、高湿,有利发病的气侯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稻株嫩绿叶片最易发生。
Ⅲ、白点型:此型病斑较少见。多发生在稻株下部叶上。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可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白斑。不产生孢子。如果气候条件有利病害流行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慢性病斑。
Ⅳ、褐点型 褐点型病斑一般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没有霉层。
2、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分别称为“穗颈瘟”、“穗轴瘟”和“枝梗瘟”。
病斑初期呈黄褐色水渍小点,病斑不断扩展,围绕穗颈、穗轴或枝梗,最后成为灰色或灰黑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水稻螟虫造成的白穗相似,只是穗轴上无虫孔,穗子在穗颈病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同时穗颈病都有灰色霉状物而区别于螟害。发病迟的稻穗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局部枝梗发病,造成“阴阳穗”。
二、当前田间易诱发稻瘟病的因素:
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叶片柔软披垂,使稻体内可溶性氮增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又降低了稻体的抗病性,易形成发病中心,往往病害发生严重。
2、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穗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凡浅水勤灌,湿润灌溉,适时放水晒田的发病就轻,而长期深灌,冷水浸灌,污水灌溉,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3、气候因素
进入7-8月以后,我县将进入雨水过多的季节。对田间水稻稻瘟病发生有利。
三、水稻稻瘟病防控措施
1、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强化监测。
各乡镇涉农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稻瘟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稻瘟病防治列入当前工作重点,要全面开展田间调查,及时上报病虫发生信息。
2、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
农技部门要及时召开防治工作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并通过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将稻瘟病防治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让农户了解稻瘟病的危害性,增强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户的预防和防治意识,提高防治水平。
3、分类指导,全力抓好稻瘟病防治工作。
要通过综合措施控制叶瘟,预防颈瘟的发生。大力开展以植保专业化防治为主的统防统治。对检查已发生稻叶瘟的地方,采取发生一点,防治一片的策略。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加强肥水管理,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
2、加强水分管理
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栽培管理方法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抑制病菌的繁殖与侵染,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
3、药剂防治:
(1)防治时期:当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孕穗破口期和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对感病品种,采取预防叶瘟和穗期预防穗瘟两重预防措施。
(2)对于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推荐亩用75%三环唑40克兑水60公斤进行喷雾。施药一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团的蔓延,施药两次,就能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
(3)预防穗颈瘟
预防穗颈瘟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最关键环节,凡发病田块和常发品种常发地带都应施药防治。第一次施药在水稻破口期,第二次施药在水稻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40克兑水60公斤进行喷雾。
附:叶稻瘟病田间简易分级调查:
0级:没有病状
1级:很小的褐色小点
2级:直径约1mm的褐色病斑
3级:直径约2至3mm带圆形的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
4级:长1至2cm的椭圆形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
5级:形成长而宽的大椭圆形病斑,病斑发展到后期或条件不适合时,边缘褐色 (建水县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