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种企难挡洋种子长驱直入

大众日报,2012-07-23

国内种子企业小散弱

这是记者最近得到的一组关于农作物种子的数据:

寿光近100%的彩椒、90%的绿萼长茄以及60%以上的大红果番茄、西葫芦、小黄瓜,为国外品种。

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品种,2010年在国内的种植面积超过了3000万亩,跃升为全国第三大玉米种植品种,在东北地区的市场份额已高达30%以上。

2010年,美国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种业收入76亿美元,超过我国所有种子企业的总和,并且还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国外种子已经占据了我国9%的玉米、65%的向日葵、95%的甜菜和大部分高端蔬菜、花卉种子市场份额……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迟斌认为,我国种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种子企业大多小、散、弱,缺乏自主研发和竞争能力。以玉米为例,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单产由每亩306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增加了44公斤,而同期美国在化肥、农药投入并没有大的增加的情况下,主要靠培育穗重、耐密、高产的新品种,单产由每亩572公斤提高689公斤,增加了117公斤。

种业市场向几大巨头集中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然而巨大的市场却未培育出国际领先的种业公司。美国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跨国集团,在资本运作、经营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雄厚实力,加速了种业市场向几大巨头集中。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在不久前召开的山东省现代农作物种业会上介绍,美国农产品出口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农业及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与美国拥有发达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美国种业有200多年历史。据世界种子联合会(ISF)统计,2010年美国种业市值达12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29%以上,居世界第一。

去年9月份,马淑萍专门赴美国考察种业发现,美国种业发展主要依靠大型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及研发新产品。从育种理念上看,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目标并不单纯追求丰产性状指标,而更注重增强抗逆性状(抗病虫、耐旱等)提高稳产性,也注重降低生产成本(适应机械化)和兼顾农艺措施改进(抗除草剂、耐密植、养分高效利用),使育种目标更符合生产和市场要求。同时,通过美国政府和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从世界各地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尤其是带有特殊性状的优异种质或野生资源,一方面筛选目标性状的专利基因资源,另一方面扩充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

由于跨国公司建立了先进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每年都能推出一些新的优良品种。

我省85%的种企无研发能力

“研发能力不强是我们的致命弱点,大多数种子企业基本没有研发能力”,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说,目前,全省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仅有登海种业1家,3000万元到1亿元的也只有15家,半数以上的企业注册资本不足500万元。就全省来看,能够开展科研育种工作的种子企业不到70家,仅占总体数量的15%左右,而且育种方法、技术和科研手段比较落后,科研投入一般不到销售额的1%。我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登海种业,这几年的科研投入也仅占其销售额的3%左右,而跨国公司的科研投入一般都在10%以上,有的高达20%。科研投入上不去,科研创新就难有保证。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投资研发创新的原动力。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制度,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企业能够获取合理的利益回报,增强企业继续研发创新的动力,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机制。

马淑萍认为,种业发展必须坚持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从国际种业发展实践看,企业是国家种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壮大企业是强大国家种业的必由之路。美国种业正是因为有孟山都、先锋等一批实力超强的跨国公司,不仅支撑了本国农业发展,对全球农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方向。纵观排名前几位跨国公司,尽管发展轨迹大相径庭,企业优势和特点亦不相同,但都是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从育种研发、繁育制种、营销管理和推广服务,跨国公司拥有“从上游技术研发、中游产品物化和下游价值实现”一整套功能完整、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产业链条,通过这个产业链将潜在的科技创新理念逐步转化为商业化市场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

我省种业正面对一个新机遇期,只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克服眼前的困难,顺应市场的需求,振兴民族种业一定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