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 "中国式创新"走红西方 外企纷纷向中国学习

参考消息网7月13日报道 英媒称,“不久前阿斯达(英国第三大超市集团)刚换了首席执行官,继任者是沃尔玛中国区的总裁。西方企业开始意识到拥有中国经验的高管的价值,因为他们在竞争更激烈的市场历练过。”叶恩华教授说。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7日发表文章称,坐在伦敦校区的办公室里,这位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和战略学教授频繁提起今天中西方企业在创新理念和实践上的巨大差异。他与人合著的新书《创新驱动中国》(合著作者为布鲁斯·麦克恩)刚刚出版。他在书中呼吁,西方跨国公司急需向中国企业学习管理和发展经验。

这本书的最终章写道:“几个世纪前,世界曾经向中国学习;过去几百年间,中国耐心地向世界学习;现在,又到了世界重新学习中国的时候。这对每一位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言,都是一个最为紧迫的课题。”

向东方看、向中国学习,在西方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概念。去年7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名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具备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小米创始人雷军登上了今年4月号的英国版《连线》杂志的封面。该杂志认为,创立仅六年、估值已达450亿美元的小米,代表着中国科技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它的故事值得欧美同行借鉴。

但叶恩华的新书试图把这种理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他认为,“中国式创新”虽然已被讨论很久,但今天才开始真正起飞。其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三大要素的合力。这三大要素是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规模庞大的本土市场和迅速崛起的科研水平。

叶恩华说:“在人类近代历史上,这种合力效应只出现过两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国商业帝国。”

这无疑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但向中国学习,学什么呢?

通过对数十家中国企业的走访,叶恩华在书中罗列出一系列案例,以描述中国式创新的形象,包括强势领导在生产研发流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产品定位对于用户需求的密切关注等等。

在论述中西方企业的创新差异时,该书称:通过消除产品特性、改进工艺流程、降低材料成本,中国企业倾向于提供品质并非最高、但更具“适用性”的产品。而西方公司设计的产品虽然拥有更好的品质,但其高昂的价格让中国消费者无法承受。一些西方企业甚至因为过于顾及品牌的质量和声誉,迅速被品质稍低但价格更低、更新换代速度更快的中国同行击败。

在另一种情境中,中国企业遵循“从失败中学习”的信条,推出新产品的速度让在华外企瞠目结舌。该书称:“新产品或许并不完美,但它也没有必要完美。基于客户反馈加以改进后的换代产品很快就会出现,然后再继续改进。由于市场太大,在某一地区推出的产品并不会对公司的整体声誉产生很大影响。这样的策略虽然不适合拥有全球客户的大型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却非常有效。”

叶恩华说:“参加很多国际学术论坛和商业论坛时,我向与会代表发问,西方企业能向中国公司学习什么?现在回答最多的是‘速度’。西方企业太慢了。”他说:“在西方,快速应变并在不断试错中发展的模式主要还是在较新的互联网企业中流行。但在中国,即便是传统领域的企业,也已经接纳了这种方式。”

这的确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一个规则相对不完善但同时坐拥庞大用户规模的市场中,对速度的追求和对品质的妥协代表了一种生存智慧。

叶恩华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收购西方公司,它们未来如何管理好这些西方公司,将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中国公司开始真正影响和改变这些西方企业的运营模式,那将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真正诞生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