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科院副院长张大兵作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

出身农村贫寒家庭,依靠个人努力逐渐走向城市;在农村学校接受基础教育,成长为一名完全由国内培养的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大兵教授常被称为“草根教授”。10月25日晚,这位“草根教授”作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与华农学子分享了自己28年的个人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其中的点滴感悟。

张大兵教授出生于江苏淮阴,出身农民家庭,在当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中学时期,由于班主任的建议,张大兵开始生物方向的学习。1985年,张大兵进入了徐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1991年张大兵考上南京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成为当今的清华名师吴庆余先生的第一个硕士生,并幸运的进入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学习。随后他又考取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博士学位、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逐渐成为发育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张大兵教授回忆了求学期间的故事,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导师让张大兵去做藻类的分子生物学,可这是个大方向,张大兵自己对此知之甚少。为了了解藻类的相关知识,他硬是翻完了1960年至1990年几十年间所有关于藻类的资料。而在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学习初期,张大兵并没有收到友好的对待,但他通过自己真诚,逐渐打动了实验室的其他人,被接纳和融入到的集体之中。

1999年的9月,张大兵成立了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实验室,但实验室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资金,实验室的启动经费只有十万元。同时,实验室还面临人手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的困难。通过与他人合作,并针对上海农业的特色,课题组针对性的开展了转基因食品检测、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验室逐渐导入正轨。

张大兵教授强调,人并不分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一般大学的大学生不比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差。华农的学生也不比清华北大的学生差。张大兵教授列举自己曾经的一位学生李娜作为例子。李娜曾经是中科院的榜生,进入了张教授的课题组后,经过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发表了一篇很优秀的论文,不但成果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还获得了进入牛津大学工作的机会。“大学阶段是一段非常重要非常难得的时期,是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我们正处于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和平时期,我们要珍惜。”

在互动交流环节,张大兵教授就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同时针对近期被火热讨论的网友在我校组织黄金大米试吃活动,张大兵教授也给予自己的看法。“我个人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因为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在于你怎么去用。当前我国与国外同行在转基因方面的差距非常之大,华农水稻团队目前走在国内前列。转基因也存在自身的问题,转基因也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但转基因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