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县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新模式
更规范更有效更精准
——青海省湟中县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新模式
本报记者郜晋亮
随着国家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政策的不断深入,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了8000家。不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空壳化”现象、合作意识不够、内部运行管理不规范等,更甚者一些合作社有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之嫌。日前,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采访时发现,该县推行的合作社管理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分口管理,实现管理服务更有针对性
目前,湟中县仅在农业部门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达到729家,而实际合作社的总数是这个的近两倍。湟中县经管站站长王建明坦言,如此多的合作社交给只有10来个人的经管站管理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仅管理效率很低,而且服务也不到位。
其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提上了湟中县农业部门的议事日程。为此,2014年湟中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以经管站牵头,联合财政、发改、畜牧、蔬菜办、农机、草原等部门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并协调解决管理上的问题。王建明说:“可以说这个领导小组的成立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效率,二是大大减轻了经管站的管理任务。”
记者了解到,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领导小组推行的分口管理制。所谓分口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划归相应的业务部门负责管理。比如,农机合作社就划归农机管理站管理,蔬菜种植合作社就划归蔬菜办,不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并非一刀切。
中兴农机合作社算得上湟中县小有规模的合作社,和它同等规模的农机合作社也有5家。按照分口管理的要求,划归农机管理站负责管理。合作社理事长汪忠善告诉记者,去年和今年已经连续两年拿到了县里农机管理站的保护性耕作项目,有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动力也增强了。除此之外,农机技术培训、农机维修等,只要有需求就能直接找农机管理站,而且是免费服务。去年,中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流转了5000亩耕地,开始从事牧草种植,这就少不了草原站的管理与服务。
当然,分口管理也让合作社扶持方向把握得更加精准,同时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王建明举了个例子:以前省里下通知要扶持县里10个合作社,通常都由经管站一个部门说了算,现在则要由分口管理的业务部门进行推荐,进行综合考虑和评定后确定扶持对象,更加公平公正了。
建立名录,有进有出项目投入更精准
中兴农机合作社之所以能拿到保护性耕作项目,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合作社进入了市级示范社的名录。湟中县专门成立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领导小组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荐和审定全县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各级名录,监管检查扶持项目实施,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动态管理。
打开湟中县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国家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社、县级规范社一目了然,包括其类型、目前的发展状况、享受过的扶持项目等都有清晰的记录。
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是湟中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家国家级示范社,享受过的扶持项目包括田间道路硬化、农机购置补贴、露地蔬菜补贴等都能一一查询到。合作社理事长苏生成说:“有这样的合作社名录,就有了一个透明公开的平台,大家再不用担心国家扶持项目是不是给了不该给的合作社,更不用担心会有合作社套取国家扶持资金。”
王建明表示,合作社想进入名录,最低的门槛就是县级规范社,包括合作社运行是否规范、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这几项由经管站负责认定;同时还必须是真正干实事的合作社,这就由分口管理的部门进行评价,只有符合了这些要求,才能进入名录,也才能获得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资格。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名录实行的是动态化管理,也就是说有进有出,如果合作社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状况,将启动退出机制。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保障名录中的合作社都是名副其实干实事的合作社,而非空壳,同时在进行扶持项目投入时才能保证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