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乐春:四十年育种生涯 四千里南繁北育

我的入党誓言
多年以来,我以许多英勇人物为榜样,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农村、在商业、在科技等岗位上,我始终以“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来要求我所承担的一切工作,自己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决心在这一辈子做一点好事、做一点贡献的愿望一直是我工作的一种动力。
党员名片
来乐春,原秀洲区农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他多年来潜心于水稻育种工作,育成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多个,在省内外获得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产粮食18亿公斤,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先后获得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并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共浙江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
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稻田间,仔细观察每个水稻样本的性状,在厚厚的记录本上增加最新的观察记录。做完记录,他还要把培育好的秧苗一棵棵插种在水田中……昨天上午,农艺师来乐春像往常一样,在市农科院试验田里辛勤工作着。
如今的来乐春已经退休,但他的育种工作却没有终点。看着眼前的青青麦苗,投身水稻育种事业40多年的生涯历历在目,来乐春庆幸自己能够找到这样一个自己真心热爱的行业,并为之无怨无悔地奋斗了半生。
投身农业就等于选择了艰辛,然而来乐春却甘之如饴,他说这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对农业,尤其是对杂交水稻育种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学生、插队青年、百货公司营业员、农科所研究员——无论来乐春的人生角色怎么变换,杂交水稻育种始终是他永不停息的人生追求。
结缘农业投身水稻育种
虽然钻研农技,来乐春却并非出生在农村,相反他是个典型的“城里人”,在当时的人看来,城市居民跟农业打交道的几率很小。然而自中学时候起,来乐春就对农业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初中起我就开始订阅农业技术方面的杂志,从单纯的感兴趣到积累起一些初步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1969年,刚刚成年的来乐春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嘉北公社人民大队插队,来到农村,来乐春感到自己热爱的农技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在正常生产工作之外,他在大队里牵头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进行品种试验,那是他第一次将从书本上学习到的育种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当时育种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从外地引种进行杂交,其二是借助省农科院的仪器进行辐射育种。那时候育种还很难说得上什么科技含量,只是用来练手,把书本上的知识实践一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凭借扎实的农业技术,来乐春的名字在大队乃至公社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他的努力体现在生产成果上,“我刚刚插队到人民大队时,被分到一个粮食产量排在全大队末位的生产队,后来由我负责这个生产队的农业技术指导后,这个生产队在两年之后就成了大队粮食产量最高的。”来乐春回忆道。
由于来乐春的出色表现,他很快被调任嘉北公社农业技术员,除了面上的技术指导,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继续钻研水稻育种。此后,来乐春曾进入一家百货公司工作,然而对农业的热爱一直催促着他返回农业技术岗位。在1978年成立嘉兴市农科所(后为秀洲区农科所)后,来乐春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农业岗位,成为一名专职育种农艺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用汗水浇灌的育种事业终于结出了硕果。
1975年,来乐春在看报纸时了解到菲律宾培育出了“IR29”等几种新的水稻品种,出于职业敏感,他认定这些新品种对中国水稻育种意义非凡,他通过电话和信件联系过多家育种科研机构,但都得到了否定的答复。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刚刚调到嘉兴市农科院的姚海根恰好从北京带了一批新品种来嘉兴培育,得到这个消息,来乐春马上与姚海根联系,并获得了这批珍贵的稻种。
回到自己的试验田后,来乐春通过杂交,将“IR29”与中国几种常见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20多个品种,并优中选优,最后成功培育出产量大、抗病能力强的“二九丰”早稻品种,经过几年培育,这个品种逐渐稳定,在当时稻瘟病高发的背景下,“二九丰”的优势十分明显,成为当时浙江省早稻主要品种,年推广面积高达1000万亩。
南繁北育守护“天下粮仓”
自1978年进入秀洲区农科所,直到去年从该单位退休,38年来,来乐春每年3月都要奔赴海南陵水县的农科所基地育种。
从太湖水乡到天涯海角,育种到底有多艰辛?早上7点下田,下午2点吃午饭,晚上8点吃晚饭,然后回基地继续看育种的“配组合”材料直到深夜……这就是来乐春在海南紧张忙碌的一天。白天在烈日的炙烤下赤着双脚行走在田间,有时候赶不上吃午饭,干脆在田头啃几块饼干凑合一顿,晚上则要忍受蚊虫的侵扰,为如何找到更好的材料辗转反侧,这就是来乐春在海南的生活状态。每年春意最浓的3月、4月他都是在海南度过的,家乡的春景他已经很久不曾看到。
因为工作,来乐春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健康都无暇顾及。有一年双夏季节,正是农科所最繁忙的阶段。原本肠胃就不太好的来乐春误食了不新鲜的鱼后引发了急性肠胃炎,剧痛伴随着腹泻使他实在撑不下去了,于是同事们把他送进了医院。谁知3天后,来乐春又出现在田头。因为出院的要求被医生拒绝了,他只好翻墙“逃”出了封闭的传染病区,骑车直奔农科所。“那是育种的关键时期,耽误了几天就等于耽误了一整年啊!”事后,来乐春感慨地说。
“搞农业的人是不能生病的,这么多年我也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请过假。”来乐春对这份工作有着一份质朴的感情,他说,“水稻育种工作很有意义,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能够一辈子干这样一份工作,我感觉很幸运。”
艰苦的奋斗换来的成果是丰硕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来乐春先后育成了“二九丰”、“嘉籼222”、“嘉籼758”等10余个杂交早稻新品种(系)。
桑榆虽晚霞光尚满天
头戴斗笠、脚踩拖鞋,干起农活来熟门熟路,在试验田里,来乐春活脱脱就是一个老农。稻田里种着的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水稻,更是科研样本,“这里有7000多份样本,每天我都会对这些样本进行记录,从中获取育种的材料。”
66岁的来乐春已在去年退休,然而身体十分硬朗的他却选择“退而不休”,继续在市农科院的试验田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职业生涯中,来乐春所做的不仅仅是育种,更是为农业技术培育“生力军”。现在,来乐春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批农业人才先后跟随他实习,现在他们大多是农技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着农业人的职业理想。
谈及钻研农业技术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来乐春坦言,失败是作为一个农业人所必须承受的,“每次培育的样本,可能99%都是没有用的,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无法培育出一种可以推广的品种,但科研事业就是这样,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取得成就。”
周而复始的选种、育苗、杂交,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有些枯燥,但对来乐春来说,这其中乐趣无穷,无论成功与否,每次育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正是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中,育种事业才得以进步。
“育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永远都不可能做到最好,任何一个新型稻种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需要继续钻研。”来乐春这样总结他的工作,而追求“更好”的信念和研究成功后的丰产,让他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记者手记】
“禾”与“城”的故事,由他们来书写
7000多年前,当马家浜先民煮出第一釜香喷喷的白米饭,那一刻人类朝文明又迈进了一大步。1700多年前,一捧祥瑞的“由拳野稻”让这座城市以“禾”为名,开启了嘉兴的建城史。冥冥之中,水乡嘉兴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斗转星移,嘉兴农艺师来乐春把水稻育种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他扎根农村、刻苦研究水稻育种,他往返于嘉兴与海南之间,倾注40多年血汗浇灌让他为之痴迷的水稻育种事业,为这段城市与农业文明的奇缘续写了新篇。
农业是文明的基石,这个行业的进步关系到千家万户。然而水稻育种这份工作,并不像很多科研事业那样高大上,做这份工作可能没有太强的成就感,同时必须承受失败的打击,在失败中探寻成功的路径,然而以来乐春为代表的一批育种人凭借热爱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不畏艰难、不惧险阻,为农业科学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成就,将被历史铭记。 (秀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