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30人的小型企业——如何打造“迷你育繁推”

本报记者李飞

辽宁丹东,有一家名叫“宏硕”的种企:注册刚满3年,创始人30多岁,企业上上下下加起来只有30人。在种业界,这是一个标准的“小微”企业。

企业规模不大,创始人籍强选择了只做他最擅长培育的玉米种子;也正因为专于此、精于此,宏硕种业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育出了8个省审品种,理顺了制种环节,在东华北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打造了一个“迷你育繁推”一体化种企。

日前,在辽宁省种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记者专访了丹东宏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籍强。

记者:从育种说起吧,一般来讲,种企创业阶段都会选择代理几家市场上有影响力的种子,从销售开始做,宏硕种业为什么第一年就开始自己育种?不担心风险太大,科研投入打了水漂吗?

籍强:严格意义上说,宏硕也是从种子销售开始做的。但是只卖了一季玉米种,就把精力转到育种上来了。

我总觉得,种业毕竟还要靠品种说话。做种企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种,就跟做其他商业企业没什么区别了。我自身是学农作物种业的,2000年入职后一直也没离开过种业。创业前的七八年里,在一家种企跟着育种家学习玉米育种。套袋、授粉……从这些基础性工作做起,慢慢摸清了玉米育种的“那些事”。

2007年末是宏硕种业创业的起点。我离开种企,代理了几个品种做销售。种子行业的销售季很短,卖完种子闲了下来,我琢磨着还是不能把育种“撂荒”。没有经费就压缩育种规模,收集了12份自交系,以此为基础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选育了20多个二环系。靠种子销售的盈利维持着科研,就这样把育种做了起来。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出成果了?

籍强:2012年,我们自主选育了“大民168”、“大民3212”两个品种,还在区试阶段就被一家企业相中,最终以700万元的价格转让。这笔转让费也是宏硕种业初创的第一桶金。

与很多企业热衷“品种创新模仿秀”不同,宏硕种业给自己的要求是不做跟进组合,要做有突破性的玉米新品种。2013年10月,我们育出拳头产品“宏硕899”。这个品种在试验阶段经受住了2012年台风布拉万的侵袭,抗倒性过关,抗病性同样表现优异,而且适宜高密度种植。

去年,宏硕种业的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约为1/3,在销售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做到了最大程度上重视科研。目前我们已经育成了以“宏硕899”为代表的4个辽审品种和以“宏硕313”为代表的4个吉审品种,还有六七个品种正处在区试过程中。

记者:一个30人的小型种企,如何制种呢?外包给制种企业吗?

籍强:宏硕种业成立时,就通过股权结构设置解决了制种问题。我们让渡了12.5%的股份,吸纳了西北一家以代繁为主营业务的制种企业加入,对方以600万元现金入股,同时为公司制种。这样一来,制种环节相当于抓在了公司自己手中,在目前制种秩序相对混乱的环境下,这也是小型种企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育”和“繁”解决了,“推”这方面宏硕是怎样做的呢?

籍强:2013年之前,我们自己的销售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育出品种就转让给其他企业去推广。但是,这些代理公司或者市场推广能力有限,或者没有全力去推,结果导致很好的品种没有惠及农民,非常遗憾。比如我们在2011年育出来的“晨禾618”、“桥景607”,抗性和丰产性都不错,但最后都没有推广开。

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种企来说,要做好种子销售不是易事。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倾注着所有人的感情,而且对品种的田间表现心里有底,做起市场推广来自然卖力气,肯花钱。

宏硕种业现在销售上两条腿走路,传统渠道上,我们采取分品牌多渠道销售的模式,拿出资金来支持经销商开好观摩会,通过苗期会、田间会和脱粒会让老百姓看看品种到底咋样;新渠道上,我们也在与爱种网这样的电商平台,与未来同行。

去年粮食价格下降和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对我们的影响不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品种处于“饥饿营销”状态,本来就不够卖。

责任莫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