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种业之都”的坚实力量
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北京将现代种业定位为北京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实现形式,确定了打造“种业之都”的目标,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卉四大种业,编制了种业发展规划。每年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和种业销售额均占全国的10%左右,为全面打造国家现代种业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创新成为北京种业的底色
打造“种业之都”,必须要有敢于亮剑的底气。而底气何来?唯有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目前,北京市拥有涉农科研院所24所、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聚集了约50%的两院院士,专业育种人员1000多人、农业科技人员近2万人。
如今,创新推动中国蛋鸡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由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培育出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中国饲养环境、生产性能国际领先的标准化高效蛋鸡品种——“京红1号”“京粉1号”和“京粉2号”。其中“京红1号”“京粉1号”因其品质优良,连续三年入选农业部主推品种名单,并在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位列第一;在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这些品种被公认为是目前国内最适合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的高产蛋鸡品种,完善了我国标准化蛋鸡品种结构。
创新的理念更是深深植根于北京育种人的心中。蔬菜中心主任许勇和他的团队所培育的西瓜品种牢牢保住了早熟市场主导地位;蔬菜中心培育的京葫36号西葫芦品种的产量比国外品种提高了20%以上,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垄断我国西葫芦高端品种的格局,迫使国外西葫芦种子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白菜、黄瓜、娃娃菜、辣椒等一个个优势品种的育出推广,一次次地阻截了跨国公司的冲击。
赵昌平领衔的杂交小麦课题组历时20余年攻关,首创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解决了国际杂交小麦长达60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成为继杂交水稻之后我国在作物科学领域又一原创性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系杂交小麦与常规小麦相比,增产15%以上,节种1/3,节水50%以上,在盐碱地能够正常生长,使我国大面积的盐碱等贫瘠地变良田成为可能。
高端育种技术升级北京种业
北京生物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分子标记、DNA测序、双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广泛应用。
“我们传统育种是比较粗放的,速度也比较慢,精确性也不够,所以通过分子育种的技术手段,首先是在精准性上能够做到大大提高,并且在时间上加速育种的进程。我们从DNA、从基因水平上来研究每个育种材料,对这个材料认识的深刻程度可以大大提升,帮助育种家在育种的过程中选择和决策。”中玉金标记(北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洪说。
2012年11月25日,国际学术顶级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人类成功破译了西瓜遗传“密码”。这项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牵头进行的科研创新,为高效培育兼具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撑,是植物基因组领域研究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2013年,国内第一个通过ISTA认证的种子检测实验室落地北京,对于突破种子进出口质量检测技术壁垒,拥有与国际一流的种子质检机构同等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获得了ISTA认证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提供的检测质量证明,可以在全世界各国通用。所以说,IS-TA实验室的认证为中国蔬菜种业走出去和世界种子引进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保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许勇说。
支持北京种企育种创新
北京市后备研发能力较强,种子企业科研投入力度大,2014年种子企业科研投入为5.4亿元,研发投入比达到11.4%,居全国首位;获得转基因育种专利194件,占全国的37.7%;申请新品种保护212件,占全国的13.6%,均居全国首位。
中种集团、德农、奥瑞金、金色农华、联创种业、屯玉等一大批有实力的民族种业企业纷纷聚集,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种业企业聚集中心。
以北京华农伟业为代表的注重研发投入的小型种业企业成长迅速。
“我们公司是2006年成立的,2007年正式开始运作。刚开始的第一年,我们销售了大概530万元左右。截至到2015年,我们的销售额约2.1亿元,大概翻了40倍。”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宏说。
目前,全市共有种业企业431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8家,占全国的11%;在全国10家明星种业企业中,北京有3家,在所有省市中入围企业数量最多;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1家,数量、比例均居全国之首。
自2011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投入6亿元资金、带动社会投资10亿元,搭建各类服务平台,规范种业发展秩序,支持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成果转化。
2011年,北京市启动建设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功引进60多家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搭建了全国种业科研服务、新品种展示、籽种交易、企业孵化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
用优质品种占领全国市场
北京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余个。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7个,占全国的24%;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品种3个,占全国的42.9%,居全国首位。
北京种业企业培育的种子得到了全国农户的高度认可,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种。
2015年,“京科968”年推广面积达1600万亩,近3年已累计推广3200万亩,成为当前全国推广的第三大玉米品种。
“‘京科968’这个品种是2004年选育的,它基本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这样一个综合的优点,它能够比原来主推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说。
在鲜食糯玉米品种上,玉米中心选育的“京科糯2000”是近十年来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导鲜食糯玉米品种,占到全国鲜食糯玉米总面积的50%。此外,京科、农华、中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为国家粮食持续逐年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蔬菜、蛋鸡和奶牛等其他品种上,京研系列大白菜占全国的25%,京欣系列西瓜市场占有率60%;北京“京红”“京粉”“农大三号”系列蛋种鸡占全国市场的50%;良种奶牛冻精占全国的35%;虹鳟鱼、鲟鱼的苗种繁育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十三五”时期,北京种业将紧紧围绕中国现代种业创新中心与世界种业服务中心两个基本定位,按照“创新驱动、支撑产业、服务全国、网联世界”的基本格局,努力建设国家现代种业示范区,为推动民族种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莫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