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 实现改革突破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凝聚师生智慧,推进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实施质量工程,提升教学水平,落实从严治党,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学院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打造优势学科,推进平台建设。社会学、科技史两个学科被学校确定为优势特色学科予以重点支持;新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授权点;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业法环境法研究中心、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等实体化运行,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得到很大改善。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学术沙龙、人文讲坛、耕读会品牌化建设;举办6期“农村社会发展”国际论坛,加拿大、英国等社会科学院院士来校讲学;承办了第一届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第七届全国农村社会学论坛等学术会议;在全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农村社会发展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农业院校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获批省级教改项目等。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培养质量。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教师干事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学院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历比例由35%提高到66%,6人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府立法专家、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近三年来,本科生海外访学20多人,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学生考研率近30%,英语四级通过率、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
——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教工党支部依托系(所)设置、本科生党支部按专业跨年级纵向设置、研究生班级按学科专业相同(相近)和学生人数纵向设置,党支部建在班级的新的基层组织模式;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注重制度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持续开展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服务学院师生员工。
——发挥学科优势,提高服务能力。围绕学科发展,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结合学科前沿和现有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取得重要成果。付少平教授针对陕南移民搬迁提出的对策建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2015年第2期《成果要报》采用;何得桂博士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若干建议》报告,受到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副省长庄长兴等批示。
杨远远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