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解决农村短板发展现代农业

宿松是农业大县,农业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激发农村活力是“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培育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对解决农村短板具有重大意义。

一、示范区建设,奏响现代农业发展强音

案例一:开展区域合作,联手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洲头乡是农业大乡,长期以来只种棉花和油菜,土地效益有限,2010年,该乡以县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为契机,本着“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发展共赢”的原则,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开展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两地人才、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在金坝村共同建立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示范基地,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和福建的大超市,葡萄、草莓,花卉还没有成熟,大量的客商就慕名前来提前订货。

当地农民群众获得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务工薪金等多种收入,亩均增收贡献值将达到3650元/亩·年,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就突破万元大关,示范区的建立还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现在,示范基地已建成葡萄园区、苗木区、柑橘园区和生态园区。

案例二:引进民间和社会资本进行土地整理,发展现代农业

位于206国道旁的佐坝乡碧岭村,多年来,那里耕地高低不一,夹杂着一些荒岗和坟地,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有的撂荒多年。2014年3月,安徽绿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佐坝乡签订5170亩土地整理、承包协议,涉及26个村,公司以特色大棚蔬果、苗木花卉种植、水产养殖为主,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辅,打造集农产品加工、贸易,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引领全县各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草莓种植工程,大棚蔬菜已经投产,农民的地租款已如数发放,4000多人口直接受益。

以上两个案例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与传统农业相比,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技术化是它的特点,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是未来农村农业改革的大方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二、农村农业现状,呼唤发展现代农业

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分”的方式激发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宿松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实现翻番,粮食产量位于安庆之首,棉花产量位于全省县区前列。然而,在农产品供给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农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县农业发展增速明显回落,传统农业增收潜力越来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耕地资源规模利用率低,经济效率不高。2015年末我县耕地面积为4.9万公顷,有效土地流转面积占比仅仅40%左右,60%的耕地资源仍然分散在农户手中,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维持本家庭的生活所需,作为经济收益的市场交易较少,有部分农户全户外出务工,耕地抛荒搁置,造成了资源严重流失,耕地利用率低。未来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二)劳动力转移,老人、妇女成生产主力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推进,我县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家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家庭经营衍变为自给自足。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县农村农业3/5仍是分散经营,而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则是生产主力军,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生产力都大大削弱。

(三)种植业成本增加,比较收益低下。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处在上升通道,包括人工、农机作业、种子、化肥、农药等都不便宜,而农业收益却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够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年滞涨,有的农产品价格几年来基本稳定不变,随着“地板”的抬升,农民收益空间逐渐在压缩。农户粗略给我们算了下帐:拿水稻来说,平均亩产1000斤,单价按1.2元计算,亩产值约1200元,减去成本560元(种子120元、除草治虫120元、化肥120元、人工200元。),每亩效益640元(不含地租),家里有3亩左右的地,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现在消费水平这么高,这点钱能干什么?近几年种棉花的基本上都在亏本,碰上天气不好亏的更惨,价格还上不上去,成本每年都在攀升,零散种地基本上是在耗费劳动力,在外务工随便一个月就有两千多元,种地没啥吸引力。

(四)粗放式发展,后劲不足。当前,我县农业发展仍依赖要素投入增长带动产出增长。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的损害,化肥、农药使用效率低,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率不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增长质量与产出效益的提高仍不明显,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亟待改善,农业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延伸不够,限制了农产品价值增值空间;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对需求变化回应不足,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突出。

综上,不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路子,农村经济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发展好农业,可反辅工业,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国家之需。

三、瓶颈效应,成制约我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因素

1、缺人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很少分配在农业生产上,有知识的归乡学子创业亦或工作也很少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种地者”前景普遍不被看好,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更是会受到歧视,基于此,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人才匮乏,心理和思想上的包袱没有完全解放,乡村级农技人员普遍缺额。

2、缺信息。信息闭塞,不知行情,也是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户对中央各项惠农、支农、扶农政策不熟悉,对市场行情需求方向走势不清,农作物种植方向迷茫,不知道种啥赚钱,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加之农村网络条件不发达,信息获取渠道十分有限。

3、缺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最缺的是资金,农业大户、规模养殖户以及有意向土地承包户最缺的也是资金。有时,他们因缺少流动资金购买生产资料而焦急不已,他们既没有什么财产可抵押,也找不到人担保,融资渠道不畅导致他们农业发展创业的点子流产。农户手中有钱了,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4、缺技术。时下,有不少小规模农户尝试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牧业养殖,由于没有专门的生产技术指导,为减少成本,他们从网站、书籍、视频等媒体上获得一些理论上的技术指导,风险性剧增。

5、缺土地。宿松是皖西南地区农业发展大县,耕地资源总量丰富,土肥地壤,然而,对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获得土地却成为首要的难题。一是当前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健全,土地流转平台还不成熟;二是户均耕地拥有量偏少,农户宁愿把耕地抛荒搁置,也不愿意为获得少量的租金而流转耕地;三是受观念影响,认为土地是根,是祖业;有的想等国家政策,想获得丰厚的报酬,或者作为进城的筹码;有的想留给自己的子孙,或者作为宅基地使用。更大的担心是一旦土地流转出去就怕收不回来。致使真正需要土地的人租不到地,想干事的人没有地。

宿松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湖泊生态资源,丰饶的耕地资源,庞大的乡村劳动力资源,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乡村农业人口近7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在大力发展农业上,农业补贴政策正在不断加大,未来的农村是发展的一片蓝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改革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四、创新合作,打开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想种地的人不吃亏,让他们尝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甜头,农业未来才有希望。

1、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的发展思路,助推传统农业逐步向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注重政府的服务引导功能,为农业产业项目提供热情细致的“保姆式”服务;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让农产品按市场需求决定;注重资金筹集模式,鼓励民间广泛参与;一是着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式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奖补。二是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加强手机使用培训,不断更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三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打造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2、招商引资,加强区域合作。借鉴洲头、佐坝农业示范区经验,加强区域合作,吸引商资投向农业,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购买土地、森林、水田等进行农业生产承包活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投资人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发展高科技特色精品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把农业项目搬进经济开发区。

五、多措并举,使现代农业迅速驶上快车道

1、因地制宜,规划先行。针对我县而言,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品种比较单一,种植的地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经营和销售,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农户对规模种植后的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信心不足。各地要依据区域特点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产品市场定位,放弃大而全,瞄准高精尖,加大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做好规划方案,形成项目研究报告,并对科研报告每一步的合理性、操作性作深入研究论证。

2、推进确权登记,激活生产要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中的核心问题,这项改革对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前提是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让农民放心大胆流转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增加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其次,各种政策要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和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简单而言,就是谁种地谁种粮,国家才会给谁补贴,并不是像现在,只要在农村承包了耕地,就能享受各种种地、种粮补贴,政府还可以协助大户购买农业保险,减少后顾之忧。

3、做好服务,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政府要统筹组织多方力量,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生产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进行质量监管等多种平台建设;其次,要从国家重点示范区、大专院校引进知名技术员、专家、教授,力争在研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新的突破,着力在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品质农业上做文章,积极打造富有江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县城;再次,要搭建良好的电商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开拓优质品牌农产品专卖市场、开办网上商城等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4、补齐短板,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有形之手”,补齐短板,创新农村金融融资渠道,为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应经常举行农业产业化银企对接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银行合作,让农村想创业的人有资金,干事业的人有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我县现代农业水平,形成“田成块、林成网、路相连、水相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