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就转基因问题答记者问

2016年3月16日就转基因问题答记者问

以下是我们想问的几个问题,希望您帮我们解答一下。

1、您在文章中提到,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需要端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战略和在适当时候将生物技术推向产业化。这个适当时候推向产业化是指什么时候,或者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答: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一、奠定好种子产业基础,2011年国务院颁布8号文件以后,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很迅速,企业数量迅速膨胀,但多数企业仍然很弱小,资本很分散,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品种审定制度加上行业管理腐败和不正之风,阻滞了社会资本进入种业的速度,种业整体上缺乏竞争力。最多时,国内种子企业一度扩张到8700家,有些原本走向死亡的企业也被起死回生,导致连续4年产能严重过剩。由于过度发展和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种业自2013年底开始陷入“寒冬”期,到今年,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压力之下,终于有许多企业熬不住,再次走向消亡,如今只剩下不到4500家企业。但这还不够,应当继续鼓励和促成中国种子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资本集中,形成有产品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少数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奠定好常规育种的基础。几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常规育种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但企业的研发能力仍然很弱,我国作物育种受科研机构和大学影响很深,专家、教授和院士们有太多的话语权,虽然脱离产业实际,却支配着国家育种科技项目,左右了农作物育种的方向和技术路线,而企业却鲜有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很难施行扁平化管理。这种情况很像是欧洲五六十年前的状况,与美国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思路相去甚远。现在,国内企业的育种研发开始活跃,并开始超过科研机构。只有企业发展了,才有可能安全地实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

我国转基因研究已经严重脱离了种子产业的实际平台状况和产业的接受能力,国家对种业科技的研发投入结构严重失衡,抑制了常规育种的健康发展。这等于是给转基因研发釜底抽薪一般,造成转基因研发不可能落地生根。好在现在企业的育种研发已经超过科研机构,许多高层次科研机构越来越被边缘化。这预示着种业更光明的未来。

企业的常规育种研发超过科研机构是由于体制原因,并非科研机构的人员业务素质不如企业。虽然国家有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但仍然调动不起公益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这不是金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奠定好生物技术的基础。特别要关注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我在一些材料中都有说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将成为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最大陷阱。

如果现在放开转基因,较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将会一窝蜂地与孟山都公司合作,企业以自己的常规品种与跨国公司的“性状”结合,才能占领种业市场。跨国公司可选择的转基因“性状”多,质量越来越好,企业和农民都会优先选择跨国公司的产品。这是必然趋势。我和Cindy(杨静)的文章估计,每年跨国公司将从中国玉米市场赚取100亿元的特许费。而中国企业如果不能集中精力奠定常规育种基础,将会流失更多的市场份额(仅玉米种业就会流失200亿元)。

孟山都的生物技术市场接近饱和,其赢利模式严重下滑,却找不到新的创新点和盈利模式。寻求资源整合,至今未获成功。因此,现在只要中国或者印度放开转基因,就是在挽救孟山都。

2、在您的另一篇文章中您提到“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应从玉米入手,而不应该一上来就把重点放在主粮作物上”。您能具体谈一下为什么是从玉米入手,您认为现在的重大专项研究存在什么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玉米主要用途是动物饲料和加工业原料,不是直接食用,因此社会公众的反感情绪会小一些,这也符合国家从非口粮开始逐渐推进转基因产业化的策略。如果直接放开主粮作物(水稻和小麦),不管怎么开展科普宣传,都会加剧民间的抵触情绪,科学家和政府机构的公信力都会进一步下降。现在还是不要加剧社会矛盾为好。

3、应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陷阱您有什么建议?

一要积极促进常规育种研发,而且主要是政策上扶持企业的常规育种研发。要坚决改革品种审定制度和品种试验的管理办法,把品种选育和管理都推向市场化,消除压抑创新和产生腐败与不正之风的土壤,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积极性。国家科研机构应集中力量做前育种(Pre-breeding)研究,用前育种研究成果支持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要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管理经验,调整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要强化知识产权,加强对目标基因的研究。

三要改变转基因重大专项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支持企业的转基因技术研发。有实力的少数企业与少数科研机构可以组建生物技术研发集团,或者以PPP的方式,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科技联合体,共同研发转基因品种的产业化应用技术。不但这个研发集团本身要改革管理体制,参与研发集团的科研机构也都要改革管理体制。

4、中化工集团并购先正达,对转基因育种这一产业链环节的影响如何,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企业层面的转基因育种路径选择?

中国化工集团并购先正达并没有尘埃落定,还在谈判之中。虽然中国化工集团不是最好选择,没有实力吞并和管理好先正达,但我们仍然乐见中国企业并购先正达。国内外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种业一次极好的发展机会。

但中国化工集团没有管理种业(含生物技术)的经验和团队。先正达的种业(含生物技术)占四分之一,农化占四分之三。先正达的种业部分投入大,回报率却比较低;由于中国化工是以银行贷款的方式并购先正达,偿还银行利息的压力会很大,预计种业部分将成为中国化工集团的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以后的先正达种业部分将不会顺利发展。

先正达的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很强,但常规育种并不突出(弱项),在美国无法与杜邦先锋、孟山都竞争,种业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下降。种业部分已经成为先正达的包袱,如果继续留在美国,将无路可走,只有到中国来发展,才可能是挽救先正达的最好出路。

先正达的生物技术加上我国的常规育种实力,将有可能促进中国种业大发展。但这里的关键是中国必须搞好常规育种能力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彻底改革和创新我国农作物育种的理论、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改革管理体制,包括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如果并购成功,将会为放开转基因奠定基础,但并购以后的磨合与适应过程至少需要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国应该把常规育种搞上去,达到能够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地步。中国化工集团要意识到,做到这一点非常之难,不是一般的困难。

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