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变“资源”——甘肃省平凉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化“腐朽”为“神奇”

一般地说,在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往往难以掌控平衡。但在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颖的思路。

走进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乡天源农牧公司,一股淡淡的气味迎面飘来。了解得知,这是玉米秸秆发酵饲料的气味——公司通过收购农户田里带玉米棒子的玉米秸秆,用来发酵作为养牛的饲料。

天源农牧公司由以前的以牧业为主,发展成现在的农牧业公司,还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总经理郭凯介绍,公司以前养牛,一到下雨天牛粪到处流,附近居民意见比较大。在这种压力下,公司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转型。

通过去各地走访学习,郭凯让牛粪成了“宝贝”——做成肥料,发展农业果蔬园。现在,园子里的油桃、西红柿、辣椒、甜瓜等作物,生长得十分茂盛。冬天,则主要种植草莓。游客可以办理采摘充值卡,进园区自己去体验采摘。

这个看似很小的转变,让郭凯的农牧公司从此走上了一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现在这个公司已发展到“无债一身轻”,没有贷款,依靠盈利就已基本满足公司发展需求。

牛粪得到利用,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公司由原来单一的依靠养牛收益到现在获得养牛、果蔬、饲料等多方面的收益,经济发展开始平稳向前。

这时候,郭凯又思考起如何带动村里农户一起发展的问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崆峒区花所乡党委书记刘效辉介绍,村里养牛的农户常常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现在,公司成立了协会,通过提供贷款可以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至今,公司已经先后带动了56户农户,养牛143头,户均增加收入4700多元。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稳定解决当地群众81人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能变废为宝的不只是牛粪。金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通过把地膜白色垃圾“变废为宝”,同样对环保和经济有所贡献。

公司把废旧的农膜从农户田里收购回来,通过清洗、加工,将垃圾加工成小颗粒,最后出售成为塑料制品的原材料。避免了地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造成土地结块等问题。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蓄水性,减轻了“白色污染”对环境、人畜的不利影响。

公司总经理张涛告诉记者,该项目截止到目前,已经回收地膜1250吨,加工再生颗粒150吨,实现销售收入38万元,利税 1.5万元,企业已产生了初步的经济效益。

张涛介绍,公司是主要承担崆峒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任务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718万元,实际完成投资703.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300万元,地方配套127万元,企业自筹276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