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兰种子共生萌发技术

种子共生萌发技术涉及到分离、鉴定和培养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共生真菌,以及共生培养条件的选择和优化,这些步骤对兰科植物的保护及回归引种的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它在园艺和物种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研究兰科植物-真菌之间的特异性以及生产带共生真菌的健康幼苗,已成为兰科植物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版纳植物园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再引种研究组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周翔,利用种子袋技术,从来自于三种附生宿主植物(阳桃、毛紫薇和红千层)的主干或枝条之上的原球茎中(发育阶段为2或3),成功分离得到一种共同的促凤蝶兰种子萌发(>80%)和原球茎发育(可达发育阶段5,具2片叶)的高亲和性Epa-01菌株(Epulorhiza sp)。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凤蝶兰种子共生萌发技术显著优于非共生萌发技术,主要表现为较高的种子萌发率和较快的发育速度。此外,在迁地(ex situ)和体外(ex vitro)种子萌发处理条件下,Epa-01菌株在四种附生宿主树皮基质上(阳桃、毛紫薇、红千层和紫铆)展示不同的促萌发、促生长效率,毛紫薇和阳桃较高,紫铆最低。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凤蝶兰的回归引种、野外自然种群的回复和重建时选择合适的附生宿主及种子繁殖方法。

本研究不仅为凤蝶兰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同时可为研究地点的其它附生兰科植物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相关研究结果以Highly compatible Epa-01 strain promotes seed germination and protocorm development of Papilionanthe teres (Orchidaceae)为题,发表在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上。

对照、共生及非共生处理条件下凤蝶兰种子、原球茎和幼苗在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