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至极的“零缺陷”
愚蠢至极的“零缺陷”
一、商业育种的实用哲学
玉米适应的生产条件很复杂,育种目标须兼顾多方面市场需求,但一个品种不可能兼顾所有,对不同的市场来说难免有缺陷。这就需要用品种多样性来满足生产需求。商业育种培育市场需要的系列品种,而非万能品种。从这一点来说,有缺陷的特色品种未必不是好品种,而试验田里挑不出毛病的“零缺陷”,到了生产上无所适从,反倒成为最大缺陷。
植物是活体,面对复杂环境,品种的主要优点与缺陷必然形成某种平衡。品种特征取决于平衡点。例如产量、品质和抗逆性都消耗能量,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全过程竞争有限的资源。当我们关注主要育种目标时,其他方面难免会有缺陷。郑单958、浚单20和先玉335都是符合这个原理在局部市场取得成功的优良品种。
“零缺陷”是类似永动机一样愚蠢的思维方式,必然拖累中国种子产业。竞争对手没有“零缺陷”的包袱,他们的指导思想更务实,竞争力很容易超过背着“零缺陷”包袱的中国育种者。过分强调抗病性已经扭曲了育种方向和降低了竞争力。“零缺陷”更要置中国种业于死地。当技术陷入困惑时,我们应从哲学上反思,认准方向,消除“零缺陷”和“超级”骗术对中国种业的伤害。
品种的优点与缺陷是相对的。优点不绝对,其标准取决于品种所适应的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同样,缺点也不绝对。某性状在一个环境里是优点,换一种环境也许就是缺点,反之亦然。
作物产量取决于品种的抗逆性和籽粒生产效率。这是育种的两个落脚点。这两者关系复杂,甚至有矛盾,绝非“零缺陷”所能概括,商业育种优先关注抗逆性。这不仅是因为提高抗逆性的增产空间较大,而且育种操作时容易实现稳定增产,育种效率比较高,品种容易拓展市场,所以抗逆性就成为商业育种的第一优先序;但抗逆性再重要,也不能过了头。
抗病性是一个复杂的育种要求,人们对品种抗病性的要求不能太苛刻。经验表明,杂交种的抗病性越强,产量潜力就越低。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只要对产量和品质没有大的影响,农民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叶斑病和倒伏。对叶部病害和活杆成熟要分析。真理向前跨进一步是谬误,优点过了头也就成为缺点。育种者要正确认识品种的抗病能力。
杂种优势强些好?还是低些好?这需要分析。在推广杂交种初期,人们突出杂种优势效应,以吸引投资者。随着产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和企业要的是提升产量和效益,而不刻意追求杂种优势,尤其不需要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的所谓杂种优势,这些是大田生产的克星。高产不绝对,杂种优势就更非绝对标准。
美国将过去几十年培育的代表性杂交种,在统一条件下试验和分析,产量潜力稳步上升,杂种优势却持续下降。但在逆境下,杂种优势对产量仍很重要。所以,商业育种对杂种优势没有统一和绝对标准。这说明生产条件和方式主导育种方向。
许多育种者忽视抗逆性,推崇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型品种,长期压抑生产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育种者付出巨大努力,缓慢地把杂种优势从66%提高到69%,换来的却是产量增益非常缓慢,年均35kg/ha。而美国品种的杂种优势从75%下降到50%,产量却大幅度增长,年均增益为154kg/ha。
过去几十年里,作物杂种优势下降,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GCA)上升,而特殊配合力(SCA)大幅度下降,彻底颠覆了最初的育种思路。这种趋势还将继续,看不到拐点。杂种优势下降和两种配合力效应颠倒,意味着商业育种可以按照设计方案和流水线进行操作。于是,今天的玉米育种方向更容易掌控,一要控制杂种优势群,不走猫步;二要循环育种,积累加性基因效应;三要控制环境,利用G×E效应识别市场需要的优良基因型。这是很务实的育种思路。
二、“零缺陷”育种没有可行性
商业育种设计技术路线,而没有设计育种目标。从进化来说,育种目标只能顺应市场和环境需求,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技术路线才是进化的路径。路径正确,进化(育种)才是有效的。
“零缺陷”想要设计育种目标,还要给全国指方向,不仅是哗众取宠,还没有可操作性,无论科研院所,项目官员或企业都不支持。“超级”玉米早已没人搭理,“零缺陷”也只能落个自讨没趣。但这个错误概念在潜意识中影响品种审定,遭殃的是企业。
赵氏久然鼓噪“超级”噱头,无人喝彩,于是用郑单958和先玉335来狡辩,说那就是超级样板。这个说辞活生生勾勒出骗子嘴脸,于是我们彻悟,某些科研经费是如此这般才欺骗到手的。
“超级”育种置登海种业濒临险境,在玉米界早就没人搭理。赵久然不服输,在对记者谈话中像说绕口令一般胡搅蛮缠。“超级”是不能再提了,只好鼓吹“零缺陷”,他说这个目标很现实,用来诠释商业化育种,目的是“降低生产风险”。所以,商业育种必须“不断地追求和不断地趋近”零缺陷。如此不靠谱的哗众取宠实在危险。“零缺陷”比“超级”更误导中国种业于死地,因此须揭露其欺骗性,保护商业育种的正确方向和技术路线不被污染。
赵氏久然乱搞“超级”和“零缺陷”,显然是昏了头。水稻界有德高望重的袁老爷子,大家齐心维护,源源不断弄来项目经费,没人捅破窗户纸。玉米界就不同了。没有利益牵制,赵氏不可能呼风唤雨,也就没人捧着,供着,维护那张薄薄的窗户纸。所以,赵先生还是知趣些,不要玩“指鹿为马”的鬼把戏,别再坑人。
三、“超级”和“零缺陷”的思想基础是欺骗
忽悠人的“超级”玉米和“零缺陷”出发点都是哗众取宠和为骗取国家经费制造概念。某玉米教授说得好,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那言外之意是心知肚明,“超级”乃无稽之谈,但弄点钱花,何乐不为。
两种思想基础都不怎么样,但沾别人光弄点钱花总比故意骗人好一点;而一些官员、媒体和企业却被蒙得严严实实,信以为真,或者像登海那样频临险境,而招摇撞骗者却不需要担责。
个别人制造危言耸听的谎言,骗国家经费,中国科技界一再出现此类怪现象,大家默不作声;大教授还说别人有了,我们也要有。这不有点像是“指鹿为马”了么?明知错,也随声附和,不是慑于淫威,而是拜倒于金钱诱惑。如果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容忍这类骗子继续糊弄人,说明风气有问题。
商业育种的技术路线立足于暴露和淘汰暗藏的“杀手”基因,而非赵氏鼓吹的“零缺陷”。鼓吹“零缺陷”,必然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郑单958是个“零缺陷”品种会怎样?按赵氏逻辑,似乎一个“零缺陷”品种就可以行销全国,覆盖几亿亩面积。这对企业和育种者都不现实。郑单958有针对性地占领主流市场,其背后隐藏着明显缺陷,推广时躲开缺陷就是了,不能为了“零缺陷”而牺牲个性。郑单958适应性广,资源利用效率高,但严重感染穗腐病、灰斑病和粗缩病,这或许成就了它在黄淮海的霸主地位。对郑单958 来说,这些病害可以躲,在西南地区躲不开,就让别的品种去占市场,自己躲到没有这些病害的黄淮海市场去独领风骚。倘若郑单958非要在没有病害的地区也要因抗许多种病害而过度消耗能量,对发挥产量潜力显然不利。
现在不是正在搞群众路线教育么?希望某些同志对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制度做出反思。知道这么多年放出多少垃圾品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扼杀掉多少真正创新的好品种,压抑了商业育种的创新积极性,明白这些才更有意义。改革品种区域试验程序和审定制度,首先要肃清忽悠人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