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海南经济的“王牌”

近年来也面临农产品滞销等发展瓶颈。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将农业打造成海南经济的“王牌”。从农业现状、种植质量、品种、销售等方面,分析海南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海风吹来,史克善按了按草帽,仍未掩藏住黝黑脸庞透出的忧伤。6月12日,这位文昌铺前镇东坡村瓜农,刚刚才把560亩西瓜全部卖完,可一算账,投入了330多万元,亏了近200万元。

种了十几年西瓜的史克善认为“一年比一年难种”。而纵观海南农产品,价跌滞销连续数年没有中断,被称为“全国最赚钱的”海南农业频遭挫折。

海南农业“得天”却不再“独厚”。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说,热带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海南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普遍持续下滑。

告别“暴利”进入“微利”

“地租600元,肥料、农药2000元,授粉960元,滴灌管道、人工……按每亩1.2万斤计算,至少要卖0.4元/斤才能保本。”黄成雄不停地计算着成本,预估风险。这位在儋州种植黑皮冬瓜的江西农民,从未如此精打细算过。

“被逼出来的。”黄成雄说,25年前,他的父辈就在海南种植辣椒,而他自己也来海南14年了。他说:“早前一亩冬瓜投入4500元能赚1万多元;如今,一亩冬瓜投入6000多元,能赚3000元就不错了。”

黄成雄说:“父亲当年坐汽车转轮渡到海南,然后坐飞机回江西。现在,我们坐飞机来海南,也许全部赔光,坐汽车回去。”

不仅冬季瓜菜,橡胶、甘蔗、木薯、椰子、咖啡、腰果等海南农业曾经的“支柱”与“品牌”,比较效益也在逐年降低,甚至个别产业从富民产业变成“负担”产业。

柯佑鹏说,海南农业已经告别了“暴利”时代,进入了“微利”时代。

热带资源海南不再独享“海南农业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河南郑州收购商吴赞粱说,劣势在于交通,海南蔬菜运到河南的费用,是从广西到河南的两倍;优势在于,当内地土地冬眠时,海南还能生产新鲜蔬菜。

但是,内地大棚蔬菜正在削弱海南的优势。“大棚让内地秋季菜收尾时间延迟,让春季菜上市时间提前。”吴赞粱说,比如,过去每年11月到来年5月内地没有黄瓜上市,但是大棚设施,让广西的黄瓜能够在冬季上市。

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000万亩,到2020年将达到6300万亩。另外,广西大力发展冬春蔬菜,其外运量占“南菜北运”三个试点省(区)外运总量的比例,在3年内就提高了18个百分点,达到60%。

供应国内的热带农产品不仅向北延伸,也在向其他热区国家延伸。“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均为零关税,这几年这些热区国家的农业发展迅速,销售中国的农产品逐年增多。”柯佑鹏说。

在海南农业交流群里,东南亚国家的香蕉、芒果、荔枝等价格受到种植户和经销商们的关注。三亚芒果协会会长彭时顿说,东南亚芒果上市时间与海南基本相同,海南芒果价格受其影响逐年增加。

市场竞争力出现下滑

经销商的“流失”引起了海南种植业的关注。广东千里山农业公司曾每年在海南收购上万吨水果,现在已经减少了在海南的收购量,“转战”东南亚。

“东南亚水果价格方面有优势,地租仅海南的一半,人工成本也低廉(每月200美元/人),农药肥料的投入比海南少三分之二。”广东千里山农业公司董事长康顺福说。

“五年前,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海南香蕉和芒果都是全国的标杆。”柯佑鹏说,但是近年来海南部分农产品品质下滑,导致在全国的引领地位发生了动摇。

由于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和短期利益,一些种植陋习引发的病虫害,正在威胁海南农业。香蕉枯萎病、绿橙黄龙病、槟榔黄花病、木瓜黄叶病……让种植户们谈“病”色变。记者采访时,不少农户将病虫害与市场、台风并列为农业三大风险之一。

“海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或许是海南农业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业内人士表示,海南农业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做好品质,打出品牌,未来的发展仍然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