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撑起了中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

如果没有到河西走廊走一趟,你可能永远无法想象这里竟然有着如此发达的制种业:这里生产的玉米种子,可以满足全国玉米用种需要的一半以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河西走廊,这片一般人心目中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地方,究竟为什么成了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
如果在秋天收获的季节从河西走廊的田野上空向下看,你会发现到处可见一片片金黄的色块,这就是河西走廊着名的“玉米制种田”——生产玉米种子的田地。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半数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来自这里。摄影/脱兴福
出甘肃省省会兰州,沿连霍高速向西北而行,穿过平均海拔在2400米以上的乌鞘岭隧道群,就真正进入河西走廊了。
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公路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延伸。向南远望,披冰戴雪的祁连山仿佛头戴银盔的将军巍然守卫;近处路边,苍黄的土地裸露着,其上少有草皮覆盖,树木就更加少见了,偶尔有几株杨树从车窗外一闪而过,身形也多瘦弱扭曲。
“我们都叫它们‘小老树’。河西走廊缺水啊,树和人一样,‘吃不饱’就长不好,这树长了十几年也就长成这样了。”同车的当地朋友声音有些低沉。
我胸中刚刚燃起的各种诸如“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平沙莽莽黄入天”、“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西北豪情”,一下子泄了一半。
“呵呵,别那么沉重,真以为我们河西走廊是不毛之地啊,往后看,有惊喜哦!”朋友语气一转,略带狡黠地对我眨了眨眼。
突然,大地上不再是单调的黄色,公路两边仿佛油画般金灿灿的颜色不断映入我的眼帘。我定睛细看,不由倒抽一口气——这些竟然全都是晾晒的玉米,一堆堆、一摊摊、一片片……连绵不绝。
“这得有多少玉米啊?”我不由问出声来。
“全中国农民用的玉米种子,一多半出自我们河西,你说得有多少玉米呢?”朋友的声音里听得出满满的自豪。
当玉米遇到河西
为什么深居内陆、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竟会有如此发达的农业呢?我感到非常迷惑,特意请教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韩天富,他向我解释说:“河西地区虽然气候干旱、降水很少,但境内有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水系,便于灌溉,且水量较为稳定。而且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非常适合发展绿洲农业。”
根据考古发掘,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河西走廊就有人类定居,从武威、永昌等地出土的大量石铲、石磨盘等农业工具,以及民乐县灰山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种子来看,先民们当时在这里从事的就是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到汉武帝开拓西域、河西归汉之后,河西走廊掀起了首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此后,这里一直都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到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光热和土地资源优势,1977年,中共中央批准河西走廊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垦荒种粮,到1997年这里的耕地面积已经相当于建国初期的3倍。但由于水资源总量的限制,河西走廊的商品粮种植陷入了瓶颈,渐渐从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的名录中淡出。与此同时,河西走廊的另一项农业产业却越来越兴盛,这就是制种。


从育种到制种再到大田种植,种、粮分工是现代农业的显着特点

育种,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变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是把科学家的育种成果推广到普通农民手中的过程。种、粮分工是现代农业的显着特点,即现在农民不再自家留种,而是年年从种子公司(种子站)购买种子。这是因为种子公司可以提供性状更加优良的良种,但这些良种一般是通过杂交等技术获得的,其后代并不具备同样的优势,只能作为粮食。
制种与育种概念不同,简而言之,育种是指采用各种方法,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而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种子。河西走廊的优势是种子生产条件非常优越,就像一个心宽体胖的母亲能哺育出虎头虎脑、健康强壮的孩子一样,这里生产的种子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也非常有保证。


制种是一项有着严苛要求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

制种不仅在田间培育时有着种种的严苛要求:如杂交制种田与其他花粉来源地必须要有严格隔离区,必须按精确规格播种,种植期间时时关注去杂问题……在种植之前或是收获之后,种子公司也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或检验。图为种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做种子检验之前的准备工作。
河西走廊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玉米制种。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东北、华北等地相继建成了一些玉米繁育制种基地,但受自然条件限制,这些地区并不能提供非常理想的玉米制种条件。于是在80年代末,中国的制种专家们将目光投向河西走廊,开始玉米制种实践并获得成功,结合对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及新疆等地的考察,认为河西走廊比其他制种基地具有更突出的优势。
从水资源上看,其他玉米制种区大多为雨养农业,在陕西关中东部、晋西南平原及长城沿线,旱年频率在40%以上,大旱年频率为12%,有“3年一干旱,10年一大旱,年年有春旱”之说。玉米苗期需水量少,较为耐旱,但拔节以后,叶面积急剧扩大,蒸腾耗水加剧,特别是幼穗迅速长大时,是玉米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对水分要求达到高峰。此时如果供水跟不上,就会形成“卡脖旱”,严重影响后期结穗。河西走廊虽属干旱区,但依托于祁连山的冰川,建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系统,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5%以上。特别是制种玉米需水盛期的7—9月份,正是冰川融化最快、融水量最大的时期,可以充分满足玉米的需水要求,使种子生产无旱涝之忧。
与东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则拥有非常明显的光照优势。这里全年光照时间可达2550—3500小时,而且不但光照时间长,强度也大,全年总辐射量为147.99千焦/平方厘米,比天津(126.7千焦/平方厘米)、哈尔滨(111.8千焦/平方厘米)及同纬度的大连(112.1千焦/平方厘米)都明显高出很多。玉米是喜光植物,在最大光照条件下也不会出现光饱和,所以光照越长、强度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生长。而且这里昼夜温差大,白天热量虽不富裕,但基本可以满足玉米各发育期的热量需求;到了夜间,温度又会迅速降低,呼吸消耗减少,非常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到了收获季节,河西走廊独特的光热条件对种子的干燥脱水更为有利:在玉米收获的9、10月份,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为例,平均阴天仅为6.9天和3.4天;在玉米集中晾晒的10月份,张掖的降水量平均只有5毫米,干燥度达到了5左右,在这样的气候下,果穗在自然晾晒下就可以完成脱水干燥。此外,因为海拔高,气温低,相对湿度小,不仅在玉米生长期各种病虫害都很少发生,在种子贮藏期间,也不会发生变质或出虫。根据在张掖制种区测定的数据,贮藏3年的玉米种子,发芽率仍为94%,仅降低了3个百分点。
与同属西北干旱区的新疆相比,河西走廊在交通区位上优势非常明显,在G30高速、国道312线、227线、兰新铁路沿线大面积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可通过铁路、公路实现种子的快速调运。
种种条件相加,使河西走廊赢得了“种子繁育黄金走廊”的响亮名号,玉米制种业迅速发展。


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种在我国玉米制种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2000年开始,河西地区的玉米制种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河西地区玉米制种量为1.21亿公斤,占全国玉米制种量的18%;2008年时玉米制种量就增长至4.68亿公斤,占全国玉米制种量的45%。2013年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种面积占到了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38%以上。但近年来,新疆等地的玉米制种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新疆已发展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区,只是在制种产业体系的形成和种子规范化管理方面与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种子公司里不同品种的种子被悉心保存着

在河西走廊,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此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全球前5家种业公司中也有4家落户河西,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为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制种。所以这里制种的品种并不单一,而是丰富多样。图为一家种子公司里留存的不同种子,单从玉米种子来看,它们从外形到品质就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河西走廊,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未来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20%依靠面积的增加,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60%—80%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在我国,玉米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介绍道:“2003年—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共增产了3424.8亿斤,其中玉米增产贡献占了59.5%,可以说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与普通玉米相比,杂交玉米具有种种优势。有的在品质上更符合人们的不同需求,如杂交种可以具有更高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或甜度更高;有的具有更高的抗性,如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单从种子本身来看,杂交种胚胎组织分化提前,器官分化清晰,明显比普通玉米种子发育得更好。
杂交玉米的育成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革命,因为杂交玉米能综合并超越父母本优势: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杂交提高作物的抗性;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杂交,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显着增加产量。但是玉米杂交后只有杂交一代才能表现出优质高产的杂交优势,经过大田种植后生产出的玉米就不再具备这样的优势,只能作为粮食。所以必须实行种、粮的专业化分工,大田种植玉米的农民,不能自己留种,而是需要每年购买玉米杂交种。
从2012年起,玉米已经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5亿亩,这其中70%玉米种子就是河西走廊提供的。
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地(市)级玉米制种基地,2014年生产杂交玉米种子3.22亿公斤,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的32%。“张掖玉米种子”也获得了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
除了张掖,在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等地,玉米制种业同样非常兴盛。2013年,农业部认定张掖市及张掖市的临泽县、甘州区、高台县,武威市的古浪县和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金昌市永昌县1市7县区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同年,河西走廊玉米制种面积达到了146万亩,玉米种子产量约5.8亿公斤,占到了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3%左右。
不仅有玉米制种,河西走廊也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对外制种基地


河西走廊是种子的天然晾晒场

9月底到10月初,是河西走廊玉米种子集中晾晒的时期。此时的河西走廊光照充足、降雨量小、气候干燥、空气流动快,沙漠荒滩上地表温度高,土质疏松干燥、透气性好。在闲置的戈壁滩上晾晒种子,其上部通过太阳照射和空气流动蒸发水分,下部则通过较高的地温和疏松透气的地表吸附水分,可使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完全脱水干燥。


河西走廊各地区主要制种产业分布示意图

河西走廊的制种业,不仅局限于玉米,这里还分布着诸如花卉种子、啤酒大麦、油菜种子以及其他一些瓜果、蔬菜的制种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
在河西走廊采访时,对道路两边时不时会出现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滩”,或者是种子公司院内堆积如山的“玉米山”,我从开始的震惊渐渐变得有些麻木,于是在到达高台县时,朋友推荐我去合黎镇看看,他说合黎镇有一位传奇人物孙继祖,他靠着5分地制种,在上世纪90年代末年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
这让我非常好奇,因为据我了解,在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的年收入约在1500元/亩左右,孙继祖为何会有如此高的收入呢?到了合黎镇后,我发现其实朋友又向我卖了个关子,实际上孙继祖从事的并非玉米制种,而是花卉制种——1997年时他和台湾一家种子公司签订合同,第一次为从国外引进的花卉进行制种,在种植面积只有5分地的温室大棚中他收获了8.8公斤的三色堇种子,每公斤种子收购价格为4000元,共收入3.52万元。
在合黎镇采访时,我并没有见到这位传奇人物,但却了解到,现在在合黎镇,孙继祖的“同道中人”已经越来越多,目前合黎镇种植制种花卉980多亩,亩均收入近5000元。此外我发现这里还有许多农民还在从事番茄、西瓜等瓜果、蔬菜的制种。
韩天富对此并不意外,他表示:“河西走廊适合种植的作物类型很多,这里既是玉米等大田作物的适宜种植区,也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可为东北、西北、华北及南方的多种作物制种。”
其实河西走廊不仅为中国各地制种,这里生产的种子还漂洋过海走到了国外。甘肃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河西走廊,以酒泉、张掖、武威为主的蔬菜、花卉制种面积为32.17万亩,年育种量1446多万公斤,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出口额为1.32亿美元,占全国制种出口额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
有观点称,河西走廊耕地较多且集中,土质肥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如大规模发展制种,会加剧环境恶化,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等。
对此,韩天富并不认同:“20世纪80到90年代,河西一些地区盲目扩大种植业规模,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但近年建设制种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仅便于土地管控,水源的利用也更加高效。制种基地大都建在水源较为充足的地方,进行集约经营,可以在较少的土地上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避免过去那种过度开垦、粗放经营的情况,杜绝水源和土地浪费,反而是在保护环境。”他还向我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与过去种植大田小麦、玉米相比,每年制种玉米每亩少灌水2—3次,节水近50%,100万亩玉米制种田,每亩节水按250立方米计算,每年可节水约2.5亿立方米。
对河西走廊制种业的未来,韩天富也非常乐观,他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河西走廊生产的种子可以便捷地运往中亚、南亚、非洲、欧洲,未来的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制种基地,甚至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制种基地。 (肖明刘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