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补贴“新政”实施在即保障优势产区收益稳定

本报讯 (记者 宋晰)财政部经建司相关负责人6月1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该负责人称,新的政策目标是让市场形成玉米价格,同时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生产者给予一定补贴,并鼓励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根据《意见》,中央财政预算还将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94亿元,奖励资金进一步向商品粮大省、粮油调出大县倾斜,并对黄淮海玉米产区增加资金安排,鼓励地方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至省级财政后,由各省区制定具体的补贴实施方案。
2015年,国家决定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取消实施多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称为价补分离政策。今年4月,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曾表示:“根据价补分离政策,国家会给予农民适度的补贴,1市斤大约补贴0.2元左右”。
但是,界定玉米补贴区域,避免投机,成为价补分离政策落实难点之一。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价补分离政策出台,一些非补贴地区的玉米有可能流向补贴地区,势必造成补贴地区仓储处于高位,而非补贴地区却出现“买粮难”现象。
在政策和市场引导下,今年东北玉米播种面积开始缩减。吉林省天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联合社社长徐国臣告诉记者,吉林省农安县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1成以上,农民多改种西瓜、葱、蒜、大豆等。扎堆种植让徐国臣担心:“玉米卖不了可以搁一两年,但是西瓜、大葱卖不了只能坏掉”。
数字显示,目前国内玉米处于过剩状态,每年大约剩余900亿斤。2015年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突破800亿斤,加起来多出1700亿斤玉米。2016年中国计划调减2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

(责任郝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