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小麦墙内开花墙外香---因地制宜培育“走出去”的种子

本报记者王澎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对于民族种业的促进越来越明显。

2014年5月底,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佳德农业研究与服务(私营)有限公司在京签订了中国巴基斯坦杂交小麦产业化合作协议,中国杂交小麦走向世界迈出了第一步。“时至今日,杂交小麦已经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进行了大面积试种,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告诉记者,“‘京麦7号’等品种在巴基斯坦最高增产幅度达到50%以上,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在张胜全看来,杂交小麦“走出去”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世界第一大口粮作物的小麦种植面积和需求量都非常大,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广泛种植的今天,杂交小麦却一直尚未实现大面积应用,市场需求明显。“我国独创的二系法杂交小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全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杂交小麦产业发展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具有显著的技术领先优势。”张胜全解释说,“‘十二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率先布局南亚并获得成功,为下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经过前期大量试种,我们已经初步找到了杂交小麦应用的适宜区域,加速推进南亚地区杂交小麦产业化、加快拓展拉美、非洲等区域的小麦生产区是未来杂交小麦‘走出去’的重点。”

“将中国的种子送出去”只是杂交小麦“走出去”的第一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维波说:“引进种质资源,创制适于巴基斯坦应用的新组合是我们一直在做的。”目前,中种公司以云南元谋基地为基础,建立了专门面向巴基斯坦的杂交小麦育种基地,目前已改良育成具有巴基斯坦等血缘的不育系材料2份,改良现有优异恢复系材料50份,创制出优异恢复系2份。

因地制宜地培育适合当地推广的品种是杂交小麦成功实现“走出去”的先决条件。“杂交小麦‘走进’巴基斯坦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将品种培育摆在‘走出去’工作的首位,适宜品种的突出表现是推动杂交小麦‘走出去’的原动力。”张胜全说,“当然,培育适宜品种需要很长的周期,但同样也面临着着强优势组合挖掘难度大、应用成本高等的现实问题,这也促使我们始终坚持‘先做好自己的事,再向外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了面向不同区域的杂交小麦国际育种基地,积极利用外引种质资源进行材料改良,这将大大加速品种的培育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