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产基础上 培育优质广适高抗杂交小麦品种

本报记者王澎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之一,但其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却逊于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及很多蔬菜。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培育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是目前世界领先的杂交小麦品种。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

记者:培育杂交小麦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赵昌平: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约70%,这些地区可以充分发挥杂交小麦的抗逆、节水省肥、稳产等优势。

记者:杂交小麦在开发利用上的难点和瓶颈是什么?

赵昌平:目前,强优势组合少、高效的种子生产体系缺乏,同时杂交小麦用种量较玉米和水稻大,应用成本相对较高。

记者:杂交小麦较常规小麦而言,是如何获得如此优秀的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性状的?

赵昌平:杂种优势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生存的遗传学基础。杂交小麦可以聚集并表现出双亲的优点,出现一定比例的超双亲个体,因此选育出的杂交小麦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植株强壮,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记者:未来,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方向是怎样的?哪些性状将越来越重要?

赵昌平:针对不同生态区、土壤类型等,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方向是多元化的,主要有高产、优质、抗病虫、耐旱、耐盐碱、耐干热风、早熟、耐寒等。

因为优质更加符合消费和市场需求,所以在高产的基础上,优质、耐旱、耐盐碱、抗赤霉病越来越重要。节水耐旱品种是针对水资源短缺的北方麦区的需求;耐盐碱品种针对渤海湾、滩涂等盐碱地区和中低产田而选育的,可以有助于生态环境改良、增加农作物经济效益。

此外,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也是至关重要。

记者:目前选育杂交小麦主要杂交小麦选育上使用了些传统育种技术之外的技术手段?

赵昌平:双单倍(DH)体技术大幅提高了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效率,从而缩短了杂交组合的选育周期。

分子育种技术,主要是标记辅助选择(MAS)。但是,由于目前可利用的实用标记少,应用程度较低,常规小麦育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小麦功能基因等基础研究滞后造成的。

DH育种、分子育种都是嫁接在常规技术之上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育种技术,最后的筛选和鉴定还是要归结到传统的表型筛选和鉴定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进行亲本遗传类群、遗传关系的划分,对杂交组合的组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还不成熟,这将是今后杂交小麦分子育种研究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