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专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上发表重要讲话。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讲话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部将进一步落实改革措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万钢: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条道路的最大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要靠这一法宝。

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必须横下一条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好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保持战略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若干重点领域争取“弯道超车”。

同时,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我们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并提出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和牵头实施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更高起点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补科技创新“短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科技部将如何为产生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创造条件?

万钢: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也是今后必须加快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加强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凝练形成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形成梯次接序的格局,在能源、信息、空天、海洋等战略必争领域,在粮食、资源环境、医疗健康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集中力量攻关,力争率先突破。

第二,在重大创新领域加紧建设―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力量。促进现有各类科研基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有效服务。

第三,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强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的统筹部署。

第四,通过政策杠杆和财政资金杠杆,调动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对原创性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为原始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全速发动创新驱动新引擎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记者: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如何理解“两个轮子一起转”?

万钢: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只有让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

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促进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相互协调,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化目标明确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由企业牵头,政府部门要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上下功夫,加快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普惠性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加快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市场化评价定价机制,让科技成果更好地与经济对接。

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在创新事业中凝聚培育人才

记者:下一步,科技部将会采取哪些措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创新发展服务?

万钢: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双创”。打造龙头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平台,服务于青年创客。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互动,加快形成开放高效、稳定合作的创新网络。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大力推进科技型创业,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是研究制定以更多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稳定收入比例,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让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安心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尊重科研规律,改革经费使用中重设备、轻用人的现象,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精简项目管理程序,简化手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财务助理制度,让科技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搞科研、出成果。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