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将调整杂交水稻出口政策——破解出口瓶颈 分羹160亿美元杂交水稻市场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中国种业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种子贸易和对外投资两种,目前是以种子贸易为主。但这种曾经探索的以推广品种、重视商品贸易为主的种子出口之路如今开始遭遇瓶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估计国际杂交水稻市场空间为120亿美元到160亿美元,而中国杂交稻种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方面有显著优势,业内提出破解出口瓶颈的重要途径是从出口种子向出口技术转型,变“走出去”为“走进去”。

今年3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湄公河流域五国领导人赠送大米,鼓励杂交水稻要优先走进湄公河国家,随后农业部种子局召开会议研究杂交水稻种子走出去座谈会。据了解,政府将有条件地放开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办企业,就地生产和销售。

在目前国内杂交稻种供给结构性过剩已趋于常态化的背景下,且中国杂交稻种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方面有显著优势,业内提出破解出口瓶颈的重要途径,即从出口种子向出口技术转型,变“走出去”为“走进去”。

种业出口遭遇瓶颈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一带,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国际市场也位于这一区域。从1980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与美国环球种子公司签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协议开始,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推广。

与之同时,中国就有少量的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到东南亚。90年代后期,种子的出口量增大,扩大到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特别是近15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成功走向世界。其中亚洲的越南、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都已进行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美洲的美国、巴西、委内瑞拉、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已进行过种植。

中国种业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种子贸易和对外投资两种,目前是以种子贸易为主。但这种曾经探索的以推广品种、重视商品贸易为主的种子出口之路如今开始遭遇瓶颈。

根据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14年发布的《中国种子年报》显示,以水稻种子出口格局为主的中国种子出口,2008年以来,基本呈现数量下降、金额上升的趋势。其中,水稻种子出口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呈现前升后降趋势,近两年基本稳定。

在东南亚,越南是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首批落地国。当地人虽然喜欢我国的水稻品种,但现在并没有带动我国的种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究其原因与我国种业企业一哄而上、没有长远布局,没有保持技术梯度上绝对优势有关。

孟加拉国曾经是中国种子“走出去”的第二大重要目的地国,年需求量在9000吨左右。但近几年每年从我国进口种子不到500吨,且多是为了寻求来自中国的技术合作。湖北种子集团曾是出口该国的主力军。由于湖北杂交水稻良种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一倍以上,具有绝对的品种优势。随后公司对该国的出口量一度占该国杂交水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

至于后来为什么种子进口量下降,该公司一位推广研究员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主要是孟国已经初步掌握了杂交水稻的基本技术,本地化生产程度逐年提高,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其种子本地化生产的成本更低。与我国制种成本在2.5-4美元/公斤相比,当地制种单价在1-1.5美元/公斤。而且孟国近年来也在加大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购买抗性较好、产量较高的常规稻的力度,以及引进印度抗病性高的水稻品种,进一步压缩了当地对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进口的需求。

印度、巴基斯坦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的重要出口国。2011年,我国对巴种子出口量达到顶峰(5000吨),但2012年恰逢巴基斯坦气候干旱,种子大量积压,库存量增大的同时,又没有得到较好的储存,导致报损率增加,当地人对于来自中国的种子态度由此变得谨慎。而印度受德国拜耳、美国孟山都等跨国公司在当地成立合资、独资公司的影响,在跨国公司制种成本更低、技术改造更先进的冲击下,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亦呈下降趋势。

前述推广研究员称,稻谷品质不适应出口国人民口味;制种父母本播种差期过大,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出口国本地化生产成本优势明显,已成为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的瓶颈。

推广转型:从出口品种向出口技术

对于国际杂交水稻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曾估计,市场空间为120亿美元到160亿美元。凭借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在全球的明显优势,尤其在东南亚、非洲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有实力的种企将能够在未来国际种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而中国杂交水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制种技术、推广模式组合技术。要破解上述出口瓶颈,在该推广研究员看来,有条件地放开两系杂交水稻技术出口,培育出适合当地的品种;在出口国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建育种基地,加工生产基地,推动实现种子本地化生产,“既可以降低成本,还能牢牢掌握核心技术。”

由于不同国家进入到不同的出口阶段,今后也要根据出口国市场的情况调整出口策略,有些国家需要从推广品种变成推广技术来重新占领当地市场,出口策略也应该调整为从“走出去”变为“走进去”。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制度层面,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及产品出口方面,采取消极的保护政策。

比如,《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禁止交换的种质资源与限制交换或出口的农作物种类及品种,规定禁止杂交水稻亲本种子出口、不允许三系杂交水稻保持系和两系杂交水稻亲本出境等。以及在国内种子生产过剩的背景下,依靠出口国内落后的种子品种来实现海外营收,这一出口战略势必影响其在国外的产量表现,并对我国种子的海外扩张产生不良影响。

这为业内所诟病,认为应该反思这一政策,积极调整出口策略,用最好的技术占领国外市场。尽管中国目前仍处于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优势地位,如果不能打破政策瓶颈尽早“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那么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地位将在短期内丧失。

其实,限制出口这一消极的保护政策,对于防止优质种质资源流失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据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杂交水稻在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落后是中国优质种子资源流失十分严重的原因之一。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主任万宜珍称,“在中国境内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要想在国外申请品种权,目前还没有一条畅通的正规渠道。”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在当地国申请品种保护,在跟国外频繁进行的杂交水稻合作及种子贸易背景下,大多数水稻品种可在生态环境相同的国家直接应用。这将让中国很快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在前述《瞭望》报道中,万宜珍曾对媒体透露称,中国把大量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卖到了这些国家,而又没有申请当地国的品种保护,当地国的单位、企业或个人就有可能把这些新品种以自己的名义保护起来,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那么最后不仅导致中国的杂交水稻资源严重流失,并且还会出现“种中国品种,侵外国权”的怪现状。

那么,如何保护种子专利呢?

全球第一大植物保护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将品种引入某一国家之前,先正达会分析该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申请专利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另外就是采取措施管理亲本,预防其被第三方非法窃取。

随着农业部对杂交水稻“走出去”政策实行重大调整,对品种出口年限限制、资源合作的限制实行有条件的放开之后,无疑将对杂交水稻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起到推动作用。业内乐观估计,未来5-10年将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最佳战略机遇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世界农化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全球农化动态

ID: AGROPAGES 账号: 世界农化网


来源:一财网
标签:杂交水稻,农业部,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