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农产品安全散户监管立体模式
睁大“有神眼”用好“无形手”
——广东探索农产品安全散户监管立体模式纪实
陈玉强本报记者付伟
“广东农产品安全监管,重点在农药,难点在散户。”在广东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畜牧兽医师蔡树淦眼中,如果将“果蔬产销大省”的鲜明标签除以“人均耕地偏少、土地相对零散”的基本省情,那么“种植散户”在广东农产品安全监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便不言而喻。
在广东一些地方,在田垄中穿行劳作的,也往往不是本地居民,而是广西等地远道而来的“农业农民工”,当地人往往称之为“代耕农”。在不少农业部门官员看来,由于“代耕农”流动性强,农产品监管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近日,记者跟随广东省政协“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专题调研组赴河源市、梅州市,对广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散户监管中探索出的以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为人力基础,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技社会化服务为市场双轮的工作模式,有了更为真切和生动的感受。
村级协管员当好监管“摄像头”
雨后初晴,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桃西村旁的一片菜地里,油亮光鲜的菜心正在农户飞舞的割刀中展现出整齐划一的“身形”。对于在这片菜园“上班”的谢创维来说,他的忙碌方式却有些特别。来回踱步、东瞅西看,不时和菜农搭讪,还会弯下腰捡起路旁的空农药瓶子仔细端详……一切,都源于他的特殊身份——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谢创维告诉记者,这片菜地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目前主要由来自潮汕地区的农户种植,检查其中是否存在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等情况,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要和农户签订安全承诺书、不定期来菜场巡视之外,每个星期至少还要拿出两天时间进行全天候盯防。”在老谢看来,相对于500块钱的月薪,挂在脖子上的这张工作证分量要重很多,“要做很多材料不说,出了事,第一责任人就是我。”
在梅江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眼中,包括谢创维在内的12位农产品安全协管员,已经构成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农业部门的左膀右臂。在这位负责人眼中,幸好有协管员及时补位,在机构整合、行政监管人力减少的情况下,梅江区蔬菜安全监管成效非但没有下降,抽检合格率反而从2008年的63%攀升到2015年的98%。
除了梅江区,农产品安全协管员体系建设正在广东多地渐具雏形。在德庆、龙川等地,已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的农产品安全协管员虽或为专职,或为兼职,月薪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他们却守护着监管格局的每一个网格。调研组成员普遍认为,村级协管员的出现,为农产品安全监管在“拧紧制度螺丝、落实主体责任”的传统思路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而在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林木声看来,即便协管员的监管知识、监管手段距离专业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本身就是对那些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试图以身试法者的一种强有力威慑。
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户念好“安全经”
“站岗放哨、通风报信”,这是对广东农产品安全协管员发挥作用的形象概括。不过,对于散户来说,这样的方式仍然停留在“要我规范”的被动层面,相比较而言,通过品牌建设、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让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资销售企业时刻按下安全防范按钮,从而借助市场力量让更多关联散户喊出“我要规范”的需求,是比“盯人战术”更胜一筹的监管路径。
紫金县康之源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农场+农户”的模式,生产基地数量曾发展到7个。在坚持有机种植的问题上,公司从未放松对关联农户的要求。“因为有向农场供货的散户违规使用了农药、化肥,我将7个农场关掉了4个。”公司总经理邓礼瑶说,“挥泪斩马谡”的阵痛之后,是企业品牌的迅速崛起,“现在我的菜在市场上比普通菜每斤要贵5毛到1块钱,但依然供不应求。”邓礼瑶说,农户在完成了与公司在质量安全方面的磨合之后,也逐渐尝到了“有机种植、品牌打造”的甜头儿。
同样在有机种植问题上“眼中不揉沙子”的,还有广东九连山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赖新民。坚持用碾碎的花生壳做种植肥料,不用农药、化肥,让“九连山”农产品十几年来始终香飘四溢。眼下的赖新民正在筹划建设一个以生态山茶种植、生态葡萄采摘、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园区。在他看来,农产品安全散户监管的根本出路,在于把散户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散户不散、食安才安”。“对每个农户,公司都指派一名技术员下去,蹲点监督,全程指导。”赖新民说,如此虽然人力成本很高,“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把住了质量关,更将科学种植观念种在了农户的头脑中。”
位于河源市江东新区的龙珊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颇具实力的农资经销企业。在公司旗下的一家农资经营点,黄底黑字的《国家农药使用规定》高悬墙上,《禁限用农药名录》同样位置惹眼,不过,在经营点负责人看来,相对于这样的耳濡目染,要想真正引导农民安全用药,更为见效的“疗法”莫过于“套餐式”的农药销售模式,以及背后有求必应、手到病除的农技服务。“农民到店里来买农药,我们都会详细询问作物生长和发病情况,然后将若干种价格低、效果好的低毒农药进行科学搭配。”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周边农田突发稻瘟病,用了我们的农药套餐,病害4天就消除了。”在调研组成员看来,这家农资企业搞农技推广非但不是“不务正业”,相反,作为一种“不看广告看疗效”的“实在营销”,让绿色种植成为众多农户的主动选择,从而运用市场机制,撒开了一张农产品生产的安全大网。
“应当鼓励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发挥在品牌、规模、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让更多农民在这种组织化、集约化的过程中,既在利益分享方面感受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好处,更能尝到农产品品质提升带来的甜头儿,用好‘无形之手’,真正让绿色、安全成为一种看得见的生产力。”林木声说。
人海战术、制度发力、市场引导、教育宣传——而今,在广东农产品安全散户监管的“工具箱”中,各种“家什”一应俱全,既能拧紧关键节点,又能消除执法盲点,既能立竿见影治标,又能由浅入深治本,既能动员群众力量打赢与个别不法农户的“游击战”,也能巧用市场手段形成培育动力、形成长效的“大格局”,从而为新《食品安全法》在广东落地生根耕好田、浇好水、施好肥。足以对这套立体监管模式“威力”形成注脚的一组数字是,2015年,农业部对广东种植业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6.5%,这也是广东种植业产品国家例行检测合格率历年来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