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茹振钢:痴情育种为丰收
发表日期:2016-06-17 10:37AM 阅览次数:
年复一年,茹振钢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培育出了“黄淮第一麦”——“矮抗58”等小麦新品种,书写了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践行了“育好品种为百姓、搞好科研为国家”的铮铮誓言。
立志为民义无反顾
6月5日,记者冒雨来到河南科技学院时,茹振钢正在实验室内端着簸箕,细心拣出新麦中的杂质。
“昨天的雨对豫北快要收获的小麦有不利影响。这让我既揪心,又深感责任重大。”茹振钢说:“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这就要求我们培育抗灾能力更强、让农民更放心的品种。”
30多年前,从中牟农校毕业的茹振钢,义无反顾进入育种行业,立志要为老百姓解决吃饭问题。他从助手做起,经年累月,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逐步成长为全国育种界的领军人物。
三十载辛勤耕耘,茹振钢带领团队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64”、“百农160”和“百农矮抗58”等系列优良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粮财神”。
其中,“百农矮抗58”由茹振钢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培育而成,具有抗倒伏、抗冻、抗病和耐旱等优点。截至2015年,已累计推广2.6亿亩,增产小麦119.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
事业为重无私忘我
无论是麦苗刚出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无论是做科研、搞推广,还是做技术服务,30多年来,茹振钢的足迹几乎遍布黄淮麦区。
“茹老师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育种上,家里的事情很少过问。去年师母生病到上海做手术,他都没时间陪在身边。”跟着茹振钢做助理14年的李淦说。
“为国出力,匹夫之责;为党奉献,党员之任!”茹振钢坦言,搞科研工作的党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要发挥好先锋带头作用,承担起更多的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为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茹振钢用科学技术为国家和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他却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得失。
他将农民和种子公司赠送的两辆轿车捐送给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奉献给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义务筹集100多万元作为青年教师创新基金;拿出几十万元的个人收入资助贫困学生……
“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这是对我和团队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现在科研条件好了,我们力争百尺竿头,做得更好。”茹振钢说。
勇攀高峰奋进超越
位于新乡县郎公庙镇崔庄村的1000余亩小麦试验基地,邻近高铁轨道,茹振钢让助手在地里竖起“中国杂交小麦”红色大字的牌子,过往乘客通过车厢窗户能一眼望到。
“在基地竖牌子,既是我们科研自信的表现,也是给团队施加压力。”茹振钢解释说,小麦和水稻是两大口粮作物,中国已凭借杂交水稻拿到了水稻品种的世界话语权。“我们力争在杂交小麦方面有所突破,占领国际小麦种业竞争的制高点。”
2006年,茹振钢团队发现并创育了BNS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持续探索研究小麦杂交品种。“‘百农矮抗58’亩产在550~600公斤,新研发的杂交小麦在小面积测产中亩产则达700~750公斤。”茹振钢说,他的团队正与时间赛跑,希望5年内实现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茹振钢不仅钻研出一批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也为中国育种科研播撒下一批“人才种子”。目前“茹振钢小麦科技创新团队”已拥有38名农学、分子生物学和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形成了一支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梯队。
茹振钢说:“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只有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把科研持续提高到新的水平。” (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