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基础研究“长什么样”?——透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在刚刚结束的“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我国基础研究成绩备受关注:过去5年,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670亿元;数量质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研究、中微子振荡等一系列为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涌现……

厚植科学基础,增强源头供给,对于建成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十三五”期间,作为资助基础研究主渠道的科学基金将会有哪些目标和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称“基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并解读了当天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基础研究“三个并行”与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相呼应

“‘三个并行’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协调与呼应,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基金委副主任高文表示。

《规划》提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科学基金将助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三个并行”,即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具体指,2020年我国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学科体系更加健全,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科学根基。2030年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可与科技强国媲美的众多里程碑式贡献,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基础储备。2050年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为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源头支撑。

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基础研究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等。

“原创的东西要想做出来需要长期的积累,量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产生质变。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还没有到来,这个转折点大概出现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我们需要更耐心一点。”基金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说,希望有更宽容、允许失败的氛围,支持基础研究的发展。

聚焦科学前沿 重点支持“蓝绿”学科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今天,谁掌握了前沿技术,谁就把握了主动权。美国科学基金会近日就提出,要部署大数据、人机互动等六大前沿方向。同样,在科学基金的“十三五”规划中,聚焦科学前沿,加强战略部署也是重要任务之一。

《规划》共提出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优先发展领域。其中,16个综合交叉优先发展领域包括介观软凝聚态系统的统计物理和动力学、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和化学干预、手性物质精准创造、地学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知识发现等等。

《规划》着重提出,提升“蓝绿”(海洋、环境等)学科研究水平,夯实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我们规划出18个学科的发展战略,其中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都是‘蓝绿’学科的典型代表。”高文说,这些学科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而科学基金在学科发展战略上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学科均衡发展。

高文还透露,“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每年将布局60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每个项目支持强度为300万元,每年支持约20项重大项目,每个项目2000万元。

加强资金监管 把钱用到刀刃上

从1986年的8000万元到2016年的248亿元,科学基金成立30年来,经费增长了300倍。如何管好用好日益庞大的科研经费?“基金委始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确实把管好用好科研经费这份责任牢牢记在心上。”韩宇说, “十三五”期间,基金委将从完善制度体系、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监管等方面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韩宇表示,完善制度体系,就是要通过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依靠专家遴选出创新的项目,保证钱真正用在坚持创新的人和方向上,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为科学遴选创新项目和人才孕育创新思想提供制度保障。

“在钱的具体使用上,我们要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安全、规范、高效的科学基金财务管理体系,在内部管理方面做到每一笔账目都痕迹清晰,资金流向明确。”韩宇说,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大力度,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在资金监督方面,韩宇表示,会在经费的使用上少干预,但在经费的管理上按照最小化原则,以抽查、审计的方式对经费使用进行总体把握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