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主任李伟: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


图letthepriestsarise.com

(此文摘自2013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农为邦本,食为政首。尽管当今人类的经济活动已高度非农化,人们粮食之外的消费需求日趋增加,但粮食的不可替代性永远不会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永远不会改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如何与时俱进地树立新型国家粮食安全观,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显得十分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1978-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从30477万吨提高到58958万吨,年均增长1.96%,高于同期1.01%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粮食生产增长跑赢了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粮食以外的其他食物生产也快速发展,人均肉蛋奶、食用植物油、水产品、蔬菜、水果和食糖消费量增加较多,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早在2002年中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脂肪含量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继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从需求看,随着中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食物消费结构将继续升级,对肉蛋奶等粮食转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工业用途扩展和需求规模扩大,工业用粮总量将持续增加。从生产看,工业化城镇化势必还要占用部分耕地,加强生态建设要求部分耕地退出农业生产,这将影响到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水资源严重不足,工业、城镇和生态建设用水需求刚性增长,这将影响到增加农业灌溉用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提高,这将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务农劳动力迅速老龄化,这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经营的活力。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继续卓有成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和需求走势有准确的判断,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妥善处理保障数量安全与保障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挖掘国内生产潜力与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关系,加快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环节。必须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和“地怎么种”的问题。

二要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中国地域广阔、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距离遥远,消费群体庞大、人口流动增多,自然灾害频发、年度之间和地区之间生产波动较大,维护城乡粮食市场稳定、保障边远地区粮食的可及性,要求建立起坚强有力的粮食流通体系。要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大型粮食购销企业,建立健全粮食终端销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加快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粮食交易平台。加强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三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建设。粮食是特殊商品,必须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要立足于粮食的特殊性,加强政府调控;又要尊重粮食的商品属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要保持粮食合理储备水平,优化储备地区布局和品种结构,健全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提供物质基础。创新粮食市场调控方式,在保护生产者利益和增加对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的前提下,提高全社会对粮价波动的承受能力,用价格信号引导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四要加强利用国际市场的能力建设。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不是要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据世界银行数据,俄罗斯人口比我国少12亿多人,耕地比我国多近2亿亩;美国人口比我国少10亿多人,耕地比我国多近8亿亩;印度人口比我国少1亿多人,耕地比我国多7亿多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从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出发,积极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是大势所趋。为此,应统筹考虑国内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与农产品进口的长期趋势,调整完善国内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扶持政策;均衡、有序、适度增加紧缺农产品的进口,避免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明显冲击;加强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各类企业“走出去”,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渠道;加强和改进农业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五要倡导科学节约用粮。再有钱也不能浪费粮食。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关乎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扩大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种植,积极推行秸秆养畜,转变畜禽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严格控制非食用加工转化。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方式,降低粮食产后损耗,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节粮宣传教育,倡导科学饮食,减少餐饮浪费。

附:

李伟,汉族,1953年8月生,江苏丰县人。

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

1969年3月,上海市川沙县施湾公社知青。

197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76年4月,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公司办事员、组织科副科长兼公司团委书记、党委委员(1982年9月-1985年10月在上海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习)。

1985年2月,上海市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联络员。

1988年3月起,历任上海市政府、市委秘书。

199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

1998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1998年6月,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总理办公室主任。

2003年1月,任中央金融工委副书记。

2003年3月,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

2005年10月,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2010年7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

2011年4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管理、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实践和政策研究工作;作为国务院主管部门负责人,曾具体负责2003-2005年间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重要报刊杂志发表经济社会类学术论文及其他类文章70余篇,作为第一主持人合著《金融工具与保险会计》;参与中央、国务院有关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制定有关部委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近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房地产、城市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企业改革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