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品牌化发展 开拓农民致富新路径
去年10月,又到猕猴桃采摘期,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猕猴桃种植户刘老汉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家种植的13.3余公顷猕猴桃当年产值达360多万元,比往年翻了一番,刘老汉说,这全得益于当地农业和质监部门在有机种植和有机产品认证方面给予的帮扶、指导,品质好,自然就能卖个好价钱。
其实,在贵州像刘老汉这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种养殖户越来越多,农户们从中尝到了甜头,积极性日益高涨。
据了解,近些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此举使该省的有机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显示,目前,该省有机生产面积达9.4万公顷,列全国第4位;有机产品年产量60.47万吨,产值577亿元;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组织292家,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708张,列全国第2位。由此看出,有机农业已成为当前加快贵州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的一条新途径。
有机农业向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在发展好高粱、小麦、水稻等大宗有机农作物的同时,还把着力点放在发展特色山地、野生有机农业上,全力打造包括茶叶、蓝莓、猕猴桃、辣椒等在内的贵州特色山地有机农产品,并在有机野生产品采集、有机养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目前,该省有机野生采集面积达1.7万公顷,年产量789吨,产值1352万元;有机养殖面积近900公顷,年产量557吨,产值1885万元。与此同时,该省精心打造有机农业产业链,全面提升有机产品加工能力。目前,以有机白酒、有机茶叶为主的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加工产业已覆盖全省64%的县级区域,大中型有机加工企业84家,年产量12万吨、产值552亿元。其中,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有机农业产业链成效显著。如围绕茅台集团建立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成功培育以仁怀市为中心,以遵义市汇川区、遵义县、金沙县、习水县为外围的有机高粱和小麦基地7.2万公顷。此外,积极创立有机农业“贵州品牌”,推动产品“走出去,叫得响”。黔东南州“雷山银球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省铜仁市大力推广“德江天麻”,目前种植基地面积居全国第二;贵阳市“修文猕猴桃”实现了以生态有机连片种植为载体,以猕猴桃为地理标志的快速发展。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有效帮助农民脱贫增收致富自然成为各级政府的首选题。贵州省委省政府认为,发展有机农业不能只是喊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一方面引导符合条件的种养殖户积极申报有机认证,为农民增收“找机会”。如贵阳市修文县组织推动猕猴桃种植户申请有机产品认证,涉及10个乡镇8500余农户,户均将年增收5000元以上,全县年人均将增收1600元。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种植有机作物的优势,为农民增收“出点子”。在仁怀市及周边地区,“种有机高粱能赚钱”已尽人皆知,当地农户以前种植0.73公顷玉米,每年净收入2000元左右,改种有机高粱后,有机田每年能向茅台酒厂提供3500公斤高粱,收入2.5万元,是此前的10倍。此外,着力发展产业园,为农民增收“创平台”。如遵义市正安县通过开展有机茶园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全县有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 2865万元,在开展有机种植后,茶园单位面积产值从原来的约3000元增加到了6500元,茶园周边农民年收入从约8000元增长到了1.9万元。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种植的有机蓝莓,由于口感好,声名远播。该县从2011年开始举办“蓝莓节”,通过有机蓝莓产业助推旅游业的发展,到2015年该县年接待游客增加120余万人次,增长率150%,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遵义市凤冈县自2007年开始围绕有机产业发展探索“农旅一体化”模式,建设了一批“国家AAAA景区”茶海之心田坝景区、太极生态养生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带动了地方生态旅游产业。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如何将有机农业打造成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如该县朝阳茶叶有限公司有茶园73.3公顷,配套建设养牛场,饲养肉牛600头,修建大型沼气池两口、沼液输送管道1.2万米,实施沼液喷灌、滴管28公顷,沼液浇灌20公顷。用沼液为茶园施肥,节省了肥料费用,而且病虫害少、茶青质量好;长自锌硒茶园中的“锌硒草”又成为了养牛的良好饲料,节省了饲料费。种茶+配套养牛的循环经济模式,一年可节省相关费用50余万元。
有机农业前途光明持续发展仍有制约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贵州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在具体实施推进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贵州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说,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有机认证“时间长、费用高、见效慢”,影响有机农业生产积极性。2014年国家发布实施了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要求新申请有机认证的产品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期间须严格按照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但产品只能以常规产品销售,影响了有机生产的前期效益。同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缩短为1年,从转换期开始从业者每年要花费两万元以上的认证费用。短期内收益不大、认证投入增加,导致进行有机生产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该省2013年证书数量同比减少46张,2014年证书数量增幅低于20%。
其次,农业技术保障能力较低、深加工能力有限,影响有机农业长远发展。目前,该省有机产品开发、生产的主要科研力量集中在贵州省农科院、省茶研所等少数机构,在有机种苗的选育、病虫害防治、生物肥料使用、作物轮作等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较差,开发出的适合贵州农产品特色的加工技术也较少。大部分农村基层技术人员也不熟悉、不掌握有机产品前沿知识和技术,一线生产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除有机白酒、有机茶叶实现深加工外,多数有机产品加工能力仍处在初级层面,产品的附加值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省有机农业长远发展。
此外,有机产品认证品类集中、销售渠道不畅,影响有机农业整体效益提升。贵州省有机茶叶和有机辣椒认证情况较好,但其他品种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数量较少,如中药材和传统加工食品等认证比例较低;目前大力推广的马铃薯、薏仁、火龙果、刺梨种植也没有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有机养殖方面虽有突破,但也仅有鸡和鸡蛋等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还没有有机水产养殖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品种范围窄、地方特色产品认证率较低,难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由于冷链物流等产业化经营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销售平台,有机农产品难以销往国外和省外发达地区,大部分产品只能在当地以常规产品出售,难以实现“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