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棉,以中高端品质引领产业发展
应对高等级棉严重短缺,低等级棉严重过剩局面——
国产棉,以中高端品质引领产业发展
张聚明本报记者孙维福
轻柔的棉花不断遭遇坚硬的难题,“种植面积锐减、人工成本剧增、收购价格连降、纺织企业叫苦”,5月30日,以解决新疆棉花晚熟早衰降质问题,促进集中开花提早成熟高产优质为主题,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召集的棉花轻简化化学调控技术培训会,在新疆产棉重地阿克苏举办。会间透过窗口从12楼的会议室向下看去,一个露天棉花中转货场上,整包皮棉码成的巨大方垛数以百计,绵延横陈足有1华里。无意巧合的场景,让会场内忧国产棉前途、议国产棉出路的气氛更增了几分凝重。
我国棉花到底怎么了?究竟有多难?如何去破解?棉花研究所毛树春研究员一站上讲台,大家熟悉的沙哑湖北口音就传遍了会场:近年来,我国棉花呈现的是从“三量齐增”到“三量齐减”(“三量”指棉花产能、植棉意向、纺织用棉),再到“一缺一剩”(国产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的不乐观走势。其结果是陷入“成本高农民不愿种棉、价格高纺织企业用不起棉、品质差纺织企业不愿用棉”的产业困境,加之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棉花生产、棉农增收和棉纺织业发展。
毛树春的观点,得到了阿克苏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勇的立即回应。作为棉花年产量占全疆1/3、占全国1/9的最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的兴衰对于13万平方公里的南疆重镇阿克苏来说举足轻重。“阿克苏不种棉种什么?除了种棉,还有什么能更赚钱?种花生?肯定不现实。”张勇认为,在水土资源、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阿克苏,种棉始终是当地的最大优势。当前要做的是果断对棉花普遍存在的“一致性差、可纺性差”质量问题开方下药,实施节本增效工程,实现全产业链抱团,让棉花卖出好价、棉农能够增收,让棉纺企业争着来买国产棉,就是“要把我们的棉花按我们的想法种好”。
张勇提到的“全产业链抱团”,指的是棉花研究所正在牵头组建的“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据该所成果转化处处长黄群介绍,这一行动是按照农业部关于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要求,在中国农科院领导下,联合全国棉花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纺纱及农资、农机具等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组建,目前已在西北(新疆)、黄河、长江三大棉区分别建设了“联盟科技园”,相关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组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黄群说应对破解的正是我国棉花所处的低潮和瓶颈。他分析认为,国产棉显现的种种不适症候,根本原因在于生产与需求脱节,产业的主要环节各自为战,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技术协调、成本联控脱节,协同效应差;棉花产量虽高但成本也高,棉花质量无法保证棉纺企业对优质棉的需求供应。形成棉花产量、价格双跌局面,引发植棉成本与价格倒挂、棉价国内与国外倒挂、国内质量与数量倒挂,以致高等级棉严重短缺,低等级棉严重过剩,“洋货入市、国货入库”。
以棉花产业相关环节、优势单位抱团联动,应对形势严峻、紧迫的挑战,不仅在于着眼扭转各种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让我国棉花产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走出一条可持续自我发展新路。毛树春说走好这条路,一定要跟紧两个“向导”:一个是用“中高端品质”引领棉花产业发展,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棉花品质迈向中高端;一个是用“三化”(轻简化、机械化和组织化)引领现代植棉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