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纳米安全会议在德举行 重点讨论对生物细胞影响
在纳米材料不断拓展新用途的今天,关于纳米粒子在活细胞和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11月20日至22日,在德国召开的2013纳米安全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围绕与纳米安全有关的议题进行了交流。
该国际会议(Nanosafty2013)由位于德国萨尔州州府萨尔布吕肯的德国莱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INM)主办。从纳米粒子的概念该如何定义,用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纳米粒子,到纳米粒子在活细胞和生物体中如何起作用,它们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机预测纳米的安全特性,乃至纳米材料相关法规等等,都在这个包括近40场专业报告和多个小组研讨的会议中得到了讨论。
会议的重点是纳米粒子对生物细胞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在试管中研究了人类细胞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老鼠进行的生物系统实验来研究纳米粒子对活的生物器官的影响。研究者们还讨论了哪些因素会影响纳米材料对健康的作用。除了化学特性,颗粒的大小等纯定义之外,还包括生物体吸收纳米粒子的途径、界限值以及作用原理等。为了在纳米安全研究中尽可能少地进行动物实验,科学家们讨论了如何在没有细胞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上预测哪些特性使得纳米粒子安全。
此外,纳米粒子的概念该如何定义仍然是研究者们讨论的问题。“关于纳米的问题多种多样,因为纳米不等于纳米。”INM纳米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项目负责人安妮特·克雷格洛博士如此解释说,“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测量方法对于物质分类的影响。一个物质是否算是纳米物质,既取决于粒子的数量,也和它的大小有关。”
目前欧洲对纳米材料的定义是: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
而实际上,目前对于纳米物质形状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还很有限。即便对于同一物质,使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研究者测量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当研究者们在涉及粒子的定义和作用方式等常见术语在国际上达成共识之后,关于纳米材料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加深入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