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茎、顶腐病及防治方法

一、茎腐病

发病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害虫发生严重、地势低洼等也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害虫,减少伤口;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倒伏现象,造成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品种抗倒性差;二是种植密度不合理。密度过大或稀密不匀,田间通风透光差;三是苗期供水过多,生长过旺;四是拔节期施氮肥过多,穗下节间生长过快;五是抽雄期玉米螟危害严重,茎杆虫蛀率高,特别是茎腐病等病虫危害,造成倒伏。
针对这种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选用抗到性强,根系发达,穗位低的品种;
二是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密度,力争稀密均匀;三是前期适当控水,中耕蹲苗,施肥以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合理配合;四是适当化控。对株高较高的品种,在玉米6——11叶期喷施高玉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

二、根腐病

1、施肥钾肥。病株率在10%以上的,亩用氯化钾3-5公斤,或草木灰50公斤,病株率10-20%的,亩用氯化钾8-10公斤,或草木灰80-100公斤。病株率在30%以上的,亩用氯化钾10-15公斤,或草木灰100-150公斤。施用钾肥时,氯化钾最好溶水浇灌,草木灰宜单独施用,切忌与化肥和水粪一起施用。也可选用多元复合微肥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
2、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40%乙磷铝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40%乙磷铝10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100克。

玉米顶腐病是我国作物的一种新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球珠镰刀菌引发。顶腐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损失重,潜在危险性较高,症状表现为单果穗小,籽粒不饱满。
(一、)症状:
玉米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顶腐病,症状复杂多样。典型发病严重株表现症状:苗期病株生产缓慢、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枯萎死亡。植株生长中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和黄色条纹。成株期病株多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褶皱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雌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杆上有病烂斑块,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纵切面可见内部黑褐色腐烂。高湿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发病轻的苗心叶有黄色,茎基内部变褐、变黑,生长缓慢。

( 二)发生规律:
病源菌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还可以远距离转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顶腐病具有某些系统浸染的特征,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

(三)防治方法:

1、加快铲趟进度。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2、及时追肥。目前玉米生育长势弱,要及时对玉米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3、科学合理使用药剂。对发病地块可用光谱杀菌剂进行防治,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硫酸锌肥,或70%甲基托布津加硫酸锌肥500倍液喷施,锌肥用量应根据不同商品含量按说明用量的四分之三,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拧下,沿茎灌入,每病株灌施50—100毫升药液。
4、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要及时做好毁种。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资讯了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资讯了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