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点亮”新希望 ——甘肃省调整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黑烟满屋飘,厨房不见白,院里粪便臭,路旁柴成堆……昔日,在陇原大地的贫困农村,总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如今,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大决战中,甘肃省通过将家家户户建沼气池转变为集中建设大中型集中供气沼气工程,普及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推广新型节能采暖炉等新能源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改变了许多村落以煤炭、薪柴为主的使用消费习惯,推进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农民打造了一个便捷、绿色、环保的现代化农村环境。

同时,甘肃省还将单纯的沼气灶烧水做饭转变为沼气“进棚入园”综合利用,从而将农村新能源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点亮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助跑富民产业

去年年底以来,红火多年的苹果市场碰到了价格下滑、销售缓慢的问题。

但是,在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庄浪县的贫困村新光村,村民朱吉平的苹果去年刚一上市,就卖了个好价钱。“来的客商都说,我家果子,个大、色红、发亮,味道和别人的还不一样,格外甜。”他有点“得意”地对记者说。

为啥?

答案就在他家果园边的那口沼气池里。朱吉平将家里的牛粪倒在沼气池里,沼气用于烧水做饭,沼液、沼渣施在果园里。沼肥、沼液经过发酵后会杀死农家肥中的病菌,成为了优质的有机肥,能提高农作物品质,达到无公害种植标准。

“‘喝’了这些有机肥,苹果用的化肥自然少了,重要的是,树叶要比一味上化肥的果树大一些、厚一点,颜色绿中发黑,明显是光合作用更好。像去年,我家果树的叶子比没用沼液的村民家里的,要迟落了半个月,你说,这果子能长得不好吗?”朱吉平告诉记者。

沼液、沼渣基本上不会诱发病虫害。朱吉平明显感到,这两年,不光是苹果营养价值高了,而且果园里的病虫害明显少了,从而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

“再过些日子,果树套袋时,我们用黄色的沼气灯诱虫、杀虫。”他给记者透露着自己的管护“秘诀”,“去年,我家十几亩果园,只有一棵果树得了黄叶病,给那棵果树倒了几担沼渣,病就好了。”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近几年,庄浪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捧着“金果”奔小康,苹果产业成了富民增收的主打产业。“现在,通过沼气池的进棚入园综合利用,庄浪苹果产业走上了绿色路,育成了有机果,这两年是声名鹊起,越来越‘红’。”庄浪县能源办主任薛拴成介绍说,通过在果园、蔬菜上开展沼液、沼渣施肥,全县苹果生产基地优果率和蔬菜商品率分别提高了6个、10个百分点,农民户均增收2200元。

近几年来,甘肃省在武威、平凉、天水等地,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液、沼渣“三沼”进棚入园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等绿色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使果蔬生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转型,助推各地特色富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累计在日光温室、特色果园中修建沼气池6000多座,开展“三沼”综合利用60多万亩,开辟出一条沼气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的新途径。

助力美丽乡村

前些年,甘肃省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不仅把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放了出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将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有效治理了困扰农村居民的环境脏、乱、差现象。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家庭养殖的减少,一些地区出现了沼气池原料不足、使用率下降等问题。以前可以说是“香饽饽”的沼气池,在许多农户眼里成了“摆设”。

如何让沼气重新“蓬勃”起来?甘肃省在有条件的村、集约化养殖场,探索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发展模式,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

庄浪县通化乡野赵村村民石根寿8年前建的沼气池早已不大用了,可每天做饭,他依旧用的是沼气。

原来,在离村子500米远的地方,业主韩永康依靠他的养猪场,建了座联户集中供气站。这座沼气站每天将600多头猪的粪便发酵变成沼气后,通过管道,送到村里300多户人家的厨房。

“沼气用起来确实干净卫生,可以前,伺候自家的沼气池得勤加料、勤出料,太麻烦了,大家用了一阵子都不大用了。”石根寿告诉记者,“现在,不用操心管护,还能用上沼气,真是方便,价钱也便宜,一个月也就是30多元。”

对于石根寿和村民来说,联户集中供气的沼气,不光是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还将以往臭气熏天的养猪场,变得几乎闻不到什么气味,村里环境变好了。

以新型大中型集中供气沼气站建设为重点,甘肃省走出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污的新路子,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难题。

同时,甘肃省还将集中供气建设与沼肥综合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和路灯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农村能源综合配套示范村,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内涵、更有质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个路灯好,不用电也能亮!可解决村里的大问题了。”指着村子里新添的太阳能路灯,临洮县辛店镇朱家沟村村主任朱世龙对记者说。

朱家沟村是一条主要交通干道,来来往往的车辆得穿过村里的5个村民小组。以前,村里人根据这段路是从临洮县上梁乡到辛店镇的谐音“上辛路”,将其称为“伤心路”。原因就是因为天一黑,路上黑灯瞎火的,交通事故特别多。有一回,村民朱国斌在地里干农活迟了,一不留神,拉了一车的洋芋栽到沟里了。幸亏他及时从车上跳了下来,可洋芋滚了一山洼。

如今,进入夜色,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朱家沟村,也照亮了朱家沟人的心。村里的大妈不用打手电筒走路了,还借着亮堂堂的灯光,凑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

助推小康生活

自打家里新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后,爱美的临洮县辛店镇朱家沟村村民张小红现在再不为洗澡发愁了。

以前,家里没有热水器,天热的时候还好说,隔一段时间,用洗澡盆盛些热水擦洗一下。到了冬天,她得专门搭车到10公里远的镇子的澡堂洗澡,一来一回得一天折腾,算上车费,洗一回澡,得20元。

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甘肃省从农村居民对新生活的美好追求入手,不断加大农村新能源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卫生和健康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小康”生活变得更加具体而实在。

“活了大半辈子,真没想到,咱农村人过上一冬,烧炕能没有炕味。”5月中旬,74岁的榆中县夏官营乡孙家营村村民许国其对记者说。

不仅是没有炕味,许国其的老伴冬天气管炎犯的次数也少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家的土炕换成了现在的铁炕,帮他打开了一扇节能的新生活。

许国其家住在敬家山脚下,那里气候冷凉。上了岁数的他怕冷,一年下来,得烧半年的炕取暖。可是以往,他家的老式土炕,怎么都封闭不严,容易漏烟进屋,惹得患病的老伴一个冬天整夜咳个不停。

土炕的热度也无法调节。按许国其的话说,“晚上睡觉时,半边烫得睡不着,半边冻得躺不下去。”还有,在他们村,土炕每年都引发一两起火灾,让人们提心吊胆的。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半夜,他的堂弟许国贤家里的炕着了,正在睡觉的老两口救不及,以至于房里的几根木椽都着火了。

现在,新换的铁炕,外表像城里人睡的床一样,与老式土炕相比,不光是结实、美观,而且干净、节能,还更加暖和,能像电热毯一样调控温度。

铁炕也装有水循环系统,带有暖气片,炕一热,家里的暖气也就热了,整个房子暖融融的。去年冬天,许国其家里的3个炉子全部再没有用。他算了笔账,一个冬天,他家节约了一吨煤炭。

符合节能时尚新理念的新事物,不只有铁炕、水炕,还有省柴节煤炉。榆中恒信节能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公司研发的生物质采暖炉具,节能率高达47%,农村一户冬季取暖按1.5吨计算,烧煤一年节约558元,烧柴一年节约800元,不但减轻了农民家庭经济负担,还解决了农村燃料浪费问题,同时改善了农民居室内空气质量。

农村新能源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助推了农村节能减排。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

目前,全省农村能源年节能约28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744万吨。其中:沼气工程集中供气1.2万户,户用沼气121万户,可使用沼气3767万立方米,年节能约5.9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5.7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约51万台,年节能约11.2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29.7万吨;推广节能炉157万台,省柴节煤灶313万台、节能炕176万铺,年节能约208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552.5万吨。

为啥?

答案就在他家果园边的那口沼气池里。朱吉平将家里的牛粪倒在沼气池里,沼气用于烧水做饭,沼液、沼渣施在果园里。沼肥、沼液经过发酵后会杀死农家肥中的病菌,成为了优质的有机肥,能提高农作物品质,达到无公害种植标准。

“‘喝’了这些有机肥,苹果用的化肥自然少了,重要的是,树叶要比一味上化肥的果树大一些、厚一点,颜色绿中发黑,明显是光合作用更好。像去年,我家果树的叶子比没用沼液的村民家里的,要迟落了半个月,你说,这果子能长得不好吗?”朱吉平告诉记者。

沼液、沼渣基本上不会诱发病虫害。朱吉平明显感到,这两年,不光是苹果营养价值高了,而且果园里的病虫害明显少了,从而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

“再过些日子,果树套袋时,我们用黄色的沼气灯诱虫、杀虫。”他给记者透露着自己的管护“秘诀”,“去年,我家十几亩果园,只有一棵果树得了黄叶病,给那棵果树倒了几担沼渣,病就好了。”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近几年,庄浪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捧着“金果”奔小康,苹果产业成了富民增收的主打产业。“现在,通过沼气池的进棚入园综合利用,庄浪苹果产业走上了绿色路,育成了有机果,这两年是声名鹊起,越来越‘红’。”庄浪县能源办主任薛拴成介绍说,通过在果园、蔬菜上开展沼液、沼渣施肥,全县苹果生产基地优果率和蔬菜商品率分别提高了6个、10个百分点,农民户均增收2200元。

近几年来,甘肃省在武威、平凉、天水等地,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液、沼渣“三沼”进棚入园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等绿色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使果蔬生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转型,助推各地特色富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累计在日光温室、特色果园中修建沼气池6000多座,开展“三沼”综合利用60多万亩,开辟出一条沼气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的新途径。

助力美丽乡村

前些年,甘肃省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不仅把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放了出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将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有效治理了困扰农村居民的环境脏、乱、差现象。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家庭养殖的减少,一些地区出现了沼气池原料不足、使用率下降等问题。以前可以说是“香饽饽”的沼气池,在许多农户眼里成了“摆设”。

如何让沼气重新“蓬勃”起来?甘肃省在有条件的村、集约化养殖场,探索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发展模式,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

庄浪县通化乡野赵村村民石根寿8年前建的沼气池早已不大用了,可每天做饭,他依旧用的是沼气。

原来,在离村子500米远的地方,业主韩永康依靠他的养猪场,建了座联户集中供气站。这座沼气站每天将600多头猪的粪便发酵变成沼气后,通过管道,送到村里300多户人家的厨房。

“沼气用起来确实干净卫生,可以前,伺候自家的沼气池得勤加料、勤出料,太麻烦了,大家用了一阵子都不大用了。”石根寿告诉记者,“现在,不用操心管护,还能用上沼气,真是方便,价钱也便宜,一个月也就是30多元。”

对于石根寿和村民来说,联户集中供气的沼气,不光是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还将以往臭气熏天的养猪场,变得几乎闻不到什么气味,村里环境变好了。

以新型大中型集中供气沼气站建设为重点,甘肃省走出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污的新路子,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难题。

同时,甘肃省还将集中供气建设与沼肥综合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和路灯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农村能源综合配套示范村,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内涵、更有质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个路灯好,不用电也能亮!可解决村里的大问题了。”指着村子里新添的太阳能路灯,临洮县辛店镇朱家沟村村主任朱世龙对记者说。

朱家沟村是一条主要交通干道,来来往往的车辆得穿过村里的5个村民小组。以前,村里人根据这段路是从临洮县上梁乡到辛店镇的谐音“上辛路”,将其称为“伤心路”。原因就是因为天一黑,路上黑灯瞎火的,交通事故特别多。有一回,村民朱国斌在地里干农活迟了,一不留神,拉了一车的洋芋栽到沟里了。幸亏他及时从车上跳了下来,可洋芋滚了一山洼。

如今,进入夜色,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朱家沟村,也照亮了朱家沟人的心。村里的大妈不用打手电筒走路了,还借着亮堂堂的灯光,凑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

助推小康生活

自打家里新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后,爱美的临洮县辛店镇朱家沟村村民张小红现在再不为洗澡发愁了。

以前,家里没有热水器,天热的时候还好说,隔一段时间,用洗澡盆盛些热水擦洗一下。到了冬天,她得专门搭车到10公里远的镇子的澡堂洗澡,一来一回得一天折腾,算上车费,洗一回澡,得20元。

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甘肃省从农村居民对新生活的美好追求入手,不断加大农村新能源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卫生和健康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小康”生活变得更加具体而实在。

“活了大半辈子,真没想到,咱农村人过上一冬,烧炕能没有炕味。”5月中旬,74岁的榆中县夏官营乡孙家营村村民许国其对记者说。

不仅是没有炕味,许国其的老伴冬天气管炎犯的次数也少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家的土炕换成了现在的铁炕,帮他打开了一扇节能的新生活。

许国其家住在敬家山脚下,那里气候冷凉。上了岁数的他怕冷,一年下来,得烧半年的炕取暖。可是以往,他家的老式土炕,怎么都封闭不严,容易漏烟进屋,惹得患病的老伴一个冬天整夜咳个不停。

土炕的热度也无法调节。按许国其的话说,“晚上睡觉时,半边烫得睡不着,半边冻得躺不下去。”还有,在他们村,土炕每年都引发一两起火灾,让人们提心吊胆的。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半夜,他的堂弟许国贤家里的炕着了,正在睡觉的老两口救不及,以至于房里的几根木椽都着火了。

现在,新换的铁炕,外表像城里人睡的床一样,与老式土炕相比,不光是结实、美观,而且干净、节能,还更加暖和,能像电热毯一样调控温度。

铁炕也装有水循环系统,带有暖气片,炕一热,家里的暖气也就热了,整个房子暖融融的。去年冬天,许国其家里的3个炉子全部再没有用。他算了笔账,一个冬天,他家节约了一吨煤炭。

符合节能时尚新理念的新事物,不只有铁炕、水炕,还有省柴节煤炉。榆中恒信节能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公司研发的生物质采暖炉具,节能率高达47%,农村一户冬季取暖按1.5吨计算,烧煤一年节约558元,烧柴一年节约800元,不但减轻了农民家庭经济负担,还解决了农村燃料浪费问题,同时改善了农民居室内空气质量。

农村新能源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助推了农村节能减排。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

目前,全省农村能源年节能约28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744万吨。其中:沼气工程集中供气1.2万户,户用沼气121万户,可使用沼气3767万立方米,年节能约5.9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5.7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约51万台,年节能约11.2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29.7万吨;推广节能炉157万台,省柴节煤灶313万台、节能炕176万铺,年节能约208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552.5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