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麦种子的奇妙之旅

“我行其野,??其麦”。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夏收时节变成沉甸甸的麦穗,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命历程,最后才变成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面粉、面包。小麦是人类驯化出的粮食作物,小麦的奇妙旅程深深地烙上农民的汗水与智慧。

第一站:播种

“种是金,地是银”这句农谚说的就是粮食要高产,种子是第一关。上世纪末,我国国产普通麦严重过剩,而面粉企业却要大量进口优质麦。意识到卖难背后的种子因素,我国种子创新步入快车道。如今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民育种家三大育种群体不懈努力,国内“超级麦”种子技术走入世界前列。

为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仅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就达203.5亿元。

一组数据形象地说明这个变化:1949年以来的60多年里,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每穗麦平均多结了10粒籽,每粒麦增重了10毫克,每亩地多种了10株,每株麦变矮了30厘米,这也决定了单产由历史最低的30公斤增加到了390多公斤。这中间,种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站:施肥

“深耕加一寸,顶上一茬粪。”农耕时代,深耕是件费力的事儿。然而现在,随着旋耕机等农机推广普及,如今深松耕技术与深施肥技术结合,利于作物根系深扎,肥力持久。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各地加快测土配方,支持农民精准施肥。

与此同时,农民也开始重视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越来越多的农民给麦田施肥时,通过增加生物技术的肥料促进剂,达到节省肥料的同时,可有效平衡土壤酸碱值,避免长期施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

第三站:浇水

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可见水在小麦奇妙生长旅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现如今浇水农民开始重冬前轻春夏。冬前浇两遍水,力保多分蘖,三月里只浇一遍孕穗水,让小麦肚子鼓鼓的,俗称“胎里富”。

过去春耕,一家人开着拖拉机,拉着俗称“小白龙”的灌溉水带,轰隆隆抽水浇地、人吵车鸣的场面再难看到。如今一台喷灌机浇水宽度覆盖十几米,自动灌溉让“农忙”变“农闲”。

第四站:打药

过去种田在地上,今天种地在空中。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植保机、无人机飞进寻常百姓家,代替大量人力。春耕时节看打药,只看飞机天上转,不见农民田里忙,空旷的麦田里,只有植保机螺旋桨呜呜作响。河南鹤壁种粮大户张玉峰给4000多亩地打药,只用了3架无人机,不到一周就干完了。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病虫害最容易给小麦灌浆、增粒重构成直接威胁。为确保小麦不生病,“田保姆”的身影在田野越来越活跃。农民通过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的服务,可以享受到“田保姆”提供高效、智能、科学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今“种懒田”才时尚。

第五站:收割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小麦的收割时机很重要。过去农民用耕牛碾场、扬场、晒粮,穴粮、储粮,整个收麦要持续近20天。如今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不见了。麦田变得略微有些“冷清”,有的只是收割机和拉粮车来往穿梭。大联合收割一台机器就顶当年上百个劳动力,农民当“甩手掌柜”,小麦“颗粒归仓”。

驾着联合收割机的“麦客”也变身“数字麦客”。过去那种几十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联合舰队”浩浩荡荡一起出现的场面越来越少见。“数字麦客”利用互联网获取跨区市场动态,了解作业行情,洽谈机收订单。以互联网为导航仪,“麦客”不用乱窜找活,直接精准奔向有需要的田间地头。

第六站:收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国家在小麦价格偏低的时候,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2016年,这里的小麦托市价格与去年持平,仍为国标三等1.18元/斤。

在收购结算上,收储库点全面推广应用“一卡通”结算系统,“谁来售粮、给谁付款”“一车一检一结算”,所有粮款均由中储粮直属库直接支付给售粮人。“打白条”问题越来越少。农民钱袋子鼓了,国家的粮袋子才有保障。

第七站:磨面

小麦粒经过精选与加水调温以后,即可使麸皮、胚乳及麦芽三者分离磨粉。整个过程分为粗磨、清粉及细磨,一粒粒饱满的小麦就生产出我们常见的面粉。面食中富含大量养分,可以提供给人们所必需的能量。

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消费第一大国。虽然产量上去了,但只能大量生产通用的中筋小麦品种,较少生产强筋、弱筋麦,对专用麦开发有限。在面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小麦的品种专用粉达六七十种之多,美国高达100多种,专用粉产量占面粉总产量的95%。我国与之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随着食品需求的升级,调整优化小麦种植结构,也是未来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甘泉)

责任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