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牦牛瘤胃细菌和产甲烷古菌多样性研究中获进展
发表日期:2016-06-09 09:17AM 阅览次数:
牦牛是青藏高原土著的反刍家畜,为藏区牧民提供了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在反刍动物瘤胃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排放会损失掉采食能量的2% - 15%。目前相比于其他反刍动物的研究,对于牦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及产甲烷菌群的研究较为少见,理解牦牛瘤胃的相关微生物学特征与甲烷生成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全球变化生态学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薛丹在陈槐研究员的指导下,用高通量测序和克隆文库的方法调查了牦牛瘤胃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发现在牦牛瘤胃微生态系统中Bacteroidetes 是最丰富的门,其次是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Fibrobacteres、Euryarchaeota等。高通量测序发现在自然放牧的牦牛瘤胃中Prevotella是占主导地位的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是占主导地位的古菌属,并且还发现了多种未培养或未分类的微生物。克隆文库扩增出的产甲烷菌多样性相对较低,但两种分子手段都揭示出在自然放牧的牦牛瘤胃产甲烷菌群中都以Methanobrevibacter为主要的产甲烷菌。
该研究结果促进了对牦牛瘤胃微生态系统及瘤胃甲烷生成机制的理解。项目得到中科院“百人计划”、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专项计划的支持,文章发表在Livestock Science (2016, 188: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