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人张理高的40年:毕生最恋稻谷香
发表日期:2016-06-07 10:46AM 阅览次数:
张理高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住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从小跟着父兄在田里滚、水里泡,很快成为一名种田能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杂交水稻科研成果问世,广大农户迫切需要杂交水稻种子,于是,张理高就带领一支制种队奔赴海南三亚繁育杂交水稻种子。从那年开始,张理高和他的制种团队,每年秋末去,次年夏初归,年复一年,坚持了四十多个年头。
张理高和他的团队初去海南时,交通条件不好,要六个整天整夜才能到达制种基地;生活条件艰苦,住的是茅蓬、猪舍、牛棚,洗的是井水、河水澡,蚊子多、蛇蝎多、蜈蚣多,总是睡不好觉。
在南繁制种的头几年里,制种队尝够了艰难险阻,眼看大家皮肤晒黑了,身体消瘦了。张理高的皮肤被晒得一层层脱落下来,瘦了十来斤。但是,他并没有丝毫动摇,坚持不懈制种。萍乡南繁制种人,像滚雪球一样,队伍越来越壮大,从最初的十多人,增到几百人、数千人,制种面积从开始的几十亩、几百亩,发展到逾万亩、10万亩,南繁基地遍布三亚、陵水、乐东、昌江等县。
南繁育种科学性强、技术难度大。张理高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带领队员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摸索经验。
在那些苦苦求索南繁要诀的日子里,张理高经常与育种队员们在稻田里徜徉,在田塍上徘徊,看禾苗长势,一心扑在制种上,顾不上私事、家事。那一年,张理高的父亲重病,家人来信要他速归,但南繁育种正是关键时节,他没有回去。等农事稍闲,他带上椰果、马鲛鱼等特产想孝敬父亲,可父亲已经去世,这成为张理高一生无法面对的遗憾。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理高和队员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终于掌握了杂交水稻制种的核心技术所在:就是要在花期相遇与调节上下功夫,根据父本、母本生长特征,进行花期预测,掌握主动权,及早进行有效处理。让父本、母本长势均衡,父本花开了,母本也扬花了,父本的花粉就容易洒落在母本花柱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要是长势不均衡,父本快了,就要喷洒矮壮素暂控长势,使其缓长;母本慢了,包颈难于吐穗扬花,就巧施“920”激素,促其解除包颈,让母本花蕊外露,笑迎父本花粉,达到授粉结实的目的。
张理高带领他的队员们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了核心技术,产量也就逐步攀升,从开始的亩产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到1983年突破150公斤。在当时,这个数字创全国南繁制种新高,名列全国各地南繁制种队的前茅。
随着制种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种子亩产从150公斤、200公斤达到300公斤,个别高产田块达350多公斤。全国各地许多杂交水稻专家,看到萍乡南繁人繁制的杂交水稻种子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纷纷请张理高和他的育种团队为其制种,并订立产销合同。于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新品种不断问世,从开始的一个系列几十个品种,增加到两大系列200多个组合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适应性更为广泛,既有适应早、中、晚三季栽培的,又有宜于平原、山区、丘陵的品种。
40多年来,他们制种繁种面积在130万亩以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制种面积每年在10万亩左右,今年达到12万亩,约占全国南繁制种总面积的85%,南繁制种面积累计达120多万亩,累计生产良种3亿多公斤,增产稻谷140多亿公斤,张理高也获得了“江西省粮食生产标兵”的称号。
张理高带领他的制种团队,在南繁中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他们以每亩600~800元的地租把制种田交付给海南当地农民,为海南农民增加了土地流转收益。内陆赴海南的制种人员每人每期(半年时间)劳务收入至少有几万元,多的10万余元,他们靠制种发家致富,千家万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40多载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张理高已是73岁的老人,他心系良种,在退休后的10余年里仍然在海南三亚种示范田块。他就像沃土上长出的稻穗,沉甸甸的,金灿灿的,躲在绿色的禾叶下面,默默地奉献着。 (海娇健文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