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成为农资行业发展基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被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
作为农资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形势下,农资生产企业同样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注行业、专注品质、专注服务。现如今,工匠精神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凸显其时代精神,并逐步升华为企业文化,成为推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自觉的慎独行为,是一个企业或员工对自己高度要求认真的精神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说是一个对自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自我约束精神。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
早在“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前,这个词已经火了。
苹果手机、日本马桶盖、电饭锅,德国不粘锅、滤水壶持续热销,更多技艺精湛的货品、小而美的精品店在都市里受到热捧。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国人对工匠精神的渴求。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在我们身边,仍然如此稀有。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告诉记者,工匠精神是一种自觉的慎独行为,是一个企业或员工对自己高度要求认真的精神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说是一个对自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自我约束精神。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河北萌帮水溶肥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龙认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要求生产企业换个思维方式,站在终端用户需求的角度,自下而上倒推农民对农资产品的消费需求。根据农民的种植需要,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此前说起工匠精神,很多人总会想到日本、德国。实际上,有统计显示,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长寿企业出现在这些国家并非偶然,而是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的缘故。
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总经理隋明斐强调,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专注。它要求一个人在社会分工高度明确的大环境下,能够用毕生的经历来做一件事,并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和使命来做。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圣来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实际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也是中国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质。“由于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塑中,举起工匠精神的旗帜,就是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业精髓,为工匠精神的崛起夯实基础。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
同时,很多农资企业认为“工匠精神”,即是从事劳动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具体行为,更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状态。
农资行业呼唤工匠精神
当前发扬“工匠精神”对农资行业的意义在于:促进行业聚焦主业,摒弃浮躁心态,专心做更符合农业需求的产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更好、更高效的提供产品和服务。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才学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当下呼唤工匠精神,农资行业显得更加迫切。
产能过剩困扰着整个农资行业。以氮肥为例,2015年我国氮肥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6050万吨和4791万吨(折纯氮)。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28.7%和29.1%。尿素在“十二五”期间,产能过量达1000万吨。与此同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专用肥料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水肥一体化施肥等要求。
行业急需“增品种”优化产品结构,而相对成熟的传统基础肥料“提品质”仍有上升空间。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2016年氮肥行业工作会暨六届二次理事会上提出,氮肥行业仍存在肥料养分不均衡、农化服务不足、施肥方式不科学等致使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农药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汪建沃一直都提倡农药企业要用工匠精神做产品,雷锋精神做服务。他告诉记者,农药行业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创制农药发展缓慢。当下农药市场,相同有效成分的同质化产品竞争日益激励甚至出现了白热化,不少品种已经无利可图。而有些小宗作物用药是一药难求甚至无药可用,个别地方出现乱用药和滥用药。“个性化生产以及创造品牌尤为迫切。”他说。
从2014年我国发布“到2020年,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多年来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农资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提出“工匠精神”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当下,追求‘短、平、快’带来利益的企业在中国屡见不鲜,大部分企业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最终导致中国的百年企业少之又少,企业‘转型升级’其实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需要坚持、需要创新、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地改进、完善产品和技术,不断地提升服务,坚持高标准,注重细节,只有这样,企业发展才能长久。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工匠精神’都是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的美德。” 黑龙江倍丰集团总经理李海平认为,农资企业更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他解释说:“我国农业起步晚、底子差,想要快速进步,基础要打好,拔苗助长得不偿失。近年来,随着农资行业的发展,一些落后产能和造假企业已经退出市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忽略了内在品质的企业,他们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农资行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资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度。但是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炒作概念浮夸现象严重、质量差等现象很普遍。陈宏坤认为,目前能真正沉下心来锤炼品质的企业太少,农资行业不但需要工匠精神而且需要大力推广工匠精神。陈宏坤强调,农资行业特别是化肥行业,践行“工匠精神”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化肥行业应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锤炼肥料品质;另一方面提高化肥产业供给侧质量和效率,进而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才学表示,当前发扬“工匠精神”对农资行业的意义在于:一是促进行业聚焦主业,摒弃浮躁心态,专心做好产品;二是回归行业和产品本质,做更符合农业需求的产品;三是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更好、更高效的提供产品和服务。
工匠精神为农资企业提供新思路
“工匠精神”让我们更多地思考我们的不足,农资企业需要关注农资质量、农资市场行情,但是还远远不够。农民需要什么、增收与增产的关系、粮食安全与土壤可承载力的辩证关系等都应该去关注。
——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总经理隋明斐
在“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也得到越来越多农资人的重视。可以说工匠精神也为农资企业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隋明斐告诉记者,提倡“工匠精神”让我们更多地思考我们的不足。他认为,农资企业需要关注农资质量、农资市场行情,但是还远远不够。农民需要什么、增收与增产的关系、粮食安全与土壤可承载力的辩证关系等都应该去关注。另外,他认为未来打造农资流通服务品牌更加重要。“老百姓不需要知道作物用什么肥料,他只需要从他信任的农资店里放心购买就可以。这对农资流通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
李海平表示,从农资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讲,农资企业需要创新产品,合理配置资源,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产品,使农资的供应精细化、合理化,最终达到“私人订制”;从整个农业链条来讲,我们需要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从种到收,全程管控和服务,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李海平还认为,农资行业应该确保质量与服务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及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农资行业要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为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解决方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杨才学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据他介绍,新洋丰提出“两个二分之一”的理念,即肥料企业把产品做好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另一半是肥料如何科学合理的施用下去。这就要求企业从单一化肥经营和农化服务,升级为农业综合服务商,探索从卖产品向卖服务的商业模式拓展。
郭兴龙则认为践行工匠精神是农资生产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企业要降本增效,就必须在内部注入一种灵魂——“工匠精神”,激励员工以“工匠精神”取代“打工思维”。员工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对自己做出的产品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热爱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产品带来的利润。“工匠精神而不是商人精神,可以让员工喜欢手中所做的事胜过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的利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加强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努力创造新的营销管理模式。”
工匠精神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产品质量鉴定上要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强化市场治理和监管,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对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零容忍”,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人人热爱房地产的时代,谈“工匠精神”似乎是一种奢侈。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很多农资企业依然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快速利益,忽略产品的品质,行业浮躁之风盛行。加之近段时间市场行情不好,农资企业困难重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告诉记者,追求工匠精神是每个行业都要追求的基本精神。但是它需要一个诚信为先、监管严明的文化环境。工匠精神不单要成为各个农资企业的发展准则,也要成为整个行业文明的价值导向。“今年玉米市场行情不好,很多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处境困难。此时,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复苏。”他认为,在产品质量鉴定上要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强化市场治理和监管,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对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零容忍”,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隋明斐说,工匠精神盛行,是建立在一个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大环境上的。并且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国家政策相支撑。“相关部门应该前瞻性地制定发展规划,让农资企业能够毫无顾虑地进行分工、合作,进而更好地配合农业生产。”
陈宏坤则提到,农资行业大力推广工匠精神,第一,需要国家对整个化工行业的重视,国家一号文件以及农业部目前出台的“零增长”相关政策已经为行业提供了指引性文件,但是在企业文化方面还缺少措施;第二,工信部、行业协会应该指导行业在工匠精神方面发挥作用,开展研讨;第三,作为农资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发挥工匠精神,除了重视进行科技创新锤炼产品品质,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外,还应不断提升和锤炼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带领行业进步,引领行业新风尚;第四,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和人才队伍工匠精神的树立和培养,使工匠精神成为未来人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部分;第五,作为媒体,应广泛宣扬工匠精神,树立典范,营造工匠精神的社会舆论,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责任高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