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穗小麦品种正个名

我为嘛要给大穗小麦品种正名?因为小麦的大穗品种或品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被妖魔化了。特别是在经历了我们国家一个主要领导人帮忙进行大穗忽悠以后,让陕西的咸阳大穗坑人不浅;接憧而来的是北京长阳大穗等也是照方抓药、敛财坑人,严重时,还真的是坑人不浅呢!如此以后,小麦大穗品种或品系简直就被人们看成了是妖魔,就被绑定为是坑害农民的玩意儿了,甚至就连我们的小麦育种在一设计到大穗时,育种人就都变得不好意思、都会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这都说明了什么?是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没错大穗是坑过人,那是在人们还不了解大穗类型、或是被一些不该插手的人插手后而造成人们对大穗类型从迷信到讨厌经历的两个极端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是没有消除,在我们国家小麦种植区域的不少地方,炒大穗敛钱坑农的现象还在发生着,但这也绝不能说明小麦的大穗类型就有多么的不好!问题是包括我们不少专业人、育种人在内的一些人们把大穗类型的作用无限制的扩大化了,有些乃至总想要靠此有什么突破,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将其回归到基本的打粮食上来。

对,有不少人已经将矮秆大穗类型与高产超高产联系到了一起——一提到矮秆大穗其潜意识里就会出现必须的极端产量。这是一种人们经过炒作后残存意愿,同时也是人们上当受骗的根源。

我们追求大穗,追求的是小麦产量三要素之一的穗粒数提高和稳定,这是一种实现高产稳产的途径。关于这些追求,一丁点儿错误都没有!在小麦育种的产量设计中,是准许有穗数型、穗重型或兼顾型三类并存的,而不同的“型”有其适应的地区或是生态类型。一般情况下,穗数型面对的是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较为干旱寒冷地区,它们依靠的是更多的分蘖成穗,靠着较大的群体来抵御较为恶劣的环境而实现高产稳产;而黄淮及以南的大部分麦区从环境上来考量,还是以重穗型为主,因为这些地区的水肥、土壤、气候等因素在更有利于形成大穗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譬如分蘖过多或群体过大时会造成不安全的(包括病虫害、倒伏和品质的不稳定等)隐患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我们国家粮食食品安全在逐渐向着标准化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减少农药的施用都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时的小群体重穗型就会显露出它的优势,因为同样的产量水平这个类型让群体结构更加的通透,靠环境的改善来减少各种隐患的发生,减少过多农药的施用。而此时,大穗一些固有的毛病——单位面积内穗数偏少正是我们所利用的目标。

依据我个人的观察,一般属于大穗大粒的类型,其在基本的群体条件下所形成的每亩穗数为24—27万,超过30万的很少,而我们就按照这24—27万来设计我们今天的产量——650?会是什么样呢?能否有条件实现呢?

大穗大粒类型每亩25万成穗肯定没有人怀疑吧?我们再将千粒重定为46克,这也是不难实现的基本常数吧?好了,就剩下我们关注的大穗类型的穗粒数了!有些人说60—80,有些人说80—100,我们都不用,我们就捡一个宣传大穗时人们看不上眼的57粒咋样?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这样,我们的产量结构就有了,且还不难实现:25万穗/每亩×46克/千粒重×57粒/穗=655.5公斤/每亩。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因为大穗穗少的矛盾在每亩25万穗数时被我们认可了;千粒重46克非常有把握的实现,且与其它两因素不构成矛盾;每穗57粒的实现是在每亩25万的少穗情况下完全可以保证实现的,且往往有突破或大突破的可能。此时的群体,看上去就是不打粮食,但实际呢?它是既打粮食又双安全(生产安全和粮食食品安全)。

一直以来,我们利用大穗类型的错、错在那儿了?就是错在了一个劲儿的想要让大穗大粒类型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提高上,而我们却总是忘记了“本性难移”。因为植物自身也有一种非常科学自我的调节,这种调节让我们不高兴了,但植物不管我们人们高兴与否,它们还在一如既往的调节着——大了就得少。而当我们将我们固有的观念改变时,利用植物自身的习性(越少就越大),并给以适当优势方面的“鼓励”时,我们就距实现目标不远了。

大穗没毛病,毛病出在了我们人们无限的欲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