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育种家及其评论

令人惊叹的“菜鸟”育种家及其评论

作者:菜鸟

徐老师在“中国玉米研究”聊天群提出玉米叶片早衰问题,收到大量反馈意见和评论。讨论进行到半夜,暂停歇息。有一位自称“菜鸟”的育种家,半夜三更花了两个半小时一字一句敲成一长篇评论。

“菜鸟”育种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我国玉米育种界可谓藏龙卧虎。这样一位育种家自称菜鸟,不敢在群里用真名与大家分享,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几乎任何言论都可以表达的今天,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菜鸟”育种家!!!我希望自己也是一个菜鸟!(徐云碧)

以下是菜鸟的评论。

我是一个…高密度育种的实践者,从事饲用玉米和普通玉米育种,了解一些当前牧场对饲用玉米要求早熟原因。通过研究张首席发放的美国解密自交系和别人给我的最新北美系以及华美一号,我认为叶片衰老是所有玉米生长的正常生理反映,玉米高产与否和叶片衰老没有相关性!

在基层直接接触农民,发现有些农民好了伤疤忘了疼,但是很多农民就怕种晚熟品种,无奈市场上鱼目混珠,许多农民种一年换一个品种是常事!

一、需求

当前市场最需要早熟,耐密植,自然落黄类型品种。记得张老师08年的一篇博文里有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先锋公司总部2006年展示田里15000,12000,9000,6000,3000,1000密度下耐密植品种的单株和果穗照片。在高密度下结的果穗与低密度时的果穗差异不大,也就是说这个品种的种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当前最需要的就是中等棒、植株矮、耐密植型品种,中等棒就是高密度下的单株产量最大,潜在种植风险最低的一个标准吧!

二、创新

与之配套的性状选育标准就是提高目标性状效率的标准。昨天张老师又发表了中国玉米育种要去先锋化,就是呼吁大家朝着未来发展方向去努力,不能迷失在美国在华品种4000—5000株密度下转悠,并指导加快国内种质与国外种质有利等位基因的重组筛选,挖掘国内种质资源特有的生态适应性,建立更加适合本地的育种模式,不断发展!这是一个自主创新问题。张老师担心的应该是如果下一次玉米品种更换继续靠外来品种输入,那时候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好健全了,也只能保护最有竞争力的外来品种,到那个时候如果再出现先玉335这种乱象,可能就会有各国政要向我国施加压力了,那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比巴西阿根廷的玉米和大豆产业更惨!

三、策略

个人认为当前一些适宜高密度种植的中熟类型品种,像华美1号,应该从适合它们的满生育期地区开始推广,从有密植需求和密植习惯的地区开始,逐步向中晚熟,适应的夏播区全面推广。因为从中早熟区上密度推广更容易被接受,也可以通过延迟收获弥补品种生育期略长的问题!

四、地方种质

再下一步的改良还应该针对性地融合地方种质资源以提高生态适应性!

很多人认为西南地区就适合大棒子品种,农民容易收获,那么请问为什么很多人丢了命地在砂子里淘金,因为淘出来的金子大于投入;同样道理,只要上密度栽培的收获大于投入,就会有人去干;秋收的时候,只要从山上背下来的玉米效益高,肯定会很快推广。

当正大12在西南地区卖出奇迹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想为什么正大12能这么火,其中一个亲本是正大公司的功劳,那么K12的功劳会有多大呢?不知道有人分析过没有,四平头群的K12,抗病性很差,是当年在内蒙古西部、陕西、宁夏广泛利用的四平头骨干系,我认为不是它的抗性差,而是后期自然落黄,而早衰与病害并不影响正常成熟!所以,适合密植加自然落黄是一种好性状!

五、饲料价值

成熟后持绿性好,或者后期抗病性好,我认为是育种家的一种变相投机取巧!不管是兼用型玉米,还是饲用玉米,从牧场的角度要求在干物质含量达标的前提下,淀粉含量越高越好,这就要求青贮玉米收获时籽粒淀粉越多才好!而现在审定的这两种类型品种,要么棒子大轴更粗,要么鲜重产量高而青贮后却是半窖水,不但营养价值本身欠缺,还要流失许多!这两年,我们当地很多牧场收购的都是类先锋品种,农民的产量效益与牧场需要的营养价值都能兼顾。据说今年蒙牛和伊利牧场指定的品种之一就有先玉696!

感谢徐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和引导大家讨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类问题。…由于我是育种菜鸟,不敢在群里讨论……

如果可以的话麻烦您转发到群里,就说是一个菜鸟写的吧,如果大家有不同观点也可以不针对人进行讨论,谢谢了。

老张评论

我认真读了很多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懂农民心思而占位又高于农民的一线育种者。作者不拘泥理论,想到了育种实践。他的发散思维对很多育种者都有启发。

菜鸟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很大,涉及了品种的耐密植、育种目标、饲料价值、性状效率;推广策略;去先锋化的本质是育种创新,是增加密度和改变种质基础,改变育种策略;利用本地种质;提出玉米品种要耐密植加自然落黄的概念。种业发展需要“菜鸟”们的探索精神,更需要净化“菜鸟”自由翱翔的天空与氛围。

对华美一号要有另一番认识。华美一号是我国玉米育种的探路先驱,树立了宜机收品种的第一根标杆。目力所及,我已经看到前面有一系列的品种标杆,向远方延伸过去,望不到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