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笼罩着什么样的魅影

“转基因”一再引发舆论风波,它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影?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 张夏中

近段时间,两条有关崔永元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一条是他即将离开央视,另一条是他远赴美国调研美国的转基因情况。除了微博实时转播调研进展,他甚至拍摄了一部呈现美国转基因情况的纪录片,以佐证自己提出的“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观点,并借此反击“打假斗士”方舟子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论。这让崔、方二人连日来就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论战再度升温。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愈演愈烈,转基因则是其中最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公众与媒体的广泛讨论和争议。在刚刚过去的10月,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论战再次狼烟四起。这是一场混合了科学精神、大众福祉、反智主义、政府透明等元素的舆论战。

转基因作物是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之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状的生物。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组织的报告,2012年全世界有28个国家的1730万户农民种植了25.5亿亩转基因作物,还有5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和质疑,除去部分激进人士持有的“阴谋论”外,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转基因食品究竟会对人体带来哪些影响。但及至目前,该问题尚无定论。于是,在部分科学家、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一堵坚固的围墙。尽早拨云见日、让转基因去魅,或许是打消公众的转基因疑虑的关键所在。

没有结论的论战

10月19日,“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了主办方举办的报告会,以及设在华中农大国际会议报告厅的“转基因大米晚宴”。

这次晚宴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作了题为《作物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的演讲,声称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不敢拍板是不作为,导致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错失良机,再等待拖延将误国。此前,据路透社报道,国际种业巨头孟山都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助力推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研究小组开发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

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也曾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他们在建议中写道:“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化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方舟子是转基因食品的坚定支持者。9月7日,方舟子发言鼓励网友品尝转基因玉米,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举招来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的激烈回应。

崔永元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公众的立场。他认为,正因为政府不诚信导致了信任危机,要传播转基因就需付出更多成本,应当俯下身来向民众一点一点讲清转基因问题。“虽然你们懂得转基因,但并不懂得社会的全部,这个世界除了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在几档电视节目中“揭露”了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他提出的“转基因食品致癌”、“转基因食品杀精影响生育”、“导致土地报废”等“转基因危害论”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尽管这些“危害”多数已得到权威部门和科学家的澄清。

正是出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社会舆论对其一片反对之声,导致转基因食品的商业生产迟迟无法获得农业部批准。

今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国家安全论坛副秘书长彭光谦曾发表文章,对中国批准更多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提出了一系列质问,暗示西方国家通过转基因食品制定阴谋,进而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对此批评道,“所谓转基因作物是美国设计的危害中华民族的陷阱是阴谋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如果说研究转基因有利益的话,首先就是国家利益。”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