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关于中国喀斯特地貌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本周《科学报告》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中陆生脊椎动物的分布情况。这项研究显示很多物种的保护情况都不理想,而且它们的栖息地在喀斯特地区的有些县没有被自然保护区覆盖。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全球范围内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有很多中国特有的和濒危物种。然而,对于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一处不同物种的数量)了解甚少,并且也缺乏数据集来评估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在物种保护上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以及咨询动物学家和野生动物管理人员,整理了1204个陆生脊椎动物的清单以及评估了此地271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能力。

研究者发现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中的陆生脊椎动物中,180种是哺乳动物,占全国总量的30%;643种是鸟类,占全国总量的48%;205种是爬行动物,占全国总量的53%;175种是两栖类,占全国总数的58%。

他们的分析表明贵州省的保护效率远低于广西和云南省——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很少覆盖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研究者表示建设新的自然保护区和扩张现有的保护区都应该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他们还表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应该只关注濒危物种,也应该注意对它们栖息的喀斯特地貌的保护。

层峦叠嶂的中国喀斯特地貌(摄/蒋志刚)

丽纹腹链蛇(摄/张永)

雾网捕捉蝙蝠(摄/李忠秋)

研究团队在龙女村溶洞洞口(摄/唐继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