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痴”刘世扬专注小麦育种事业30多年
发表日期:2016-06-01 10:41AM 阅览次数:
他说:“选择小麦育种事业,我一生无悔。”
5月28日,麦收季节已经来临,80岁的刘世扬一大早就来到位于上蔡县东洪镇集市向东约3公里处的试验田里,四处巡察一遍。占地40多亩的上蔡县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试验田麦浪滚滚,麦香四溢。又一年丰收在望,老刘的心情无比舒畅。
受气候等因素影响,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小麦大面积发生多年不遇的重度赤霉病。患病的小麦麦穗发黄枯死,籽粒皱缩干瘪。而在上蔡县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试验田里,记者却看到,在刘世扬和他的团队精心管理的2000多份小麦育种材料中,历经10多年选育出的创新116、119两个新品种很少有赤霉病;创新125无赤霉病,长势良好,茎干坚挺,穗形硕大。
刘世扬说,小麦赤霉病很难防治,并会导致严重减产,他希望通过他和团队的不懈探索,尽快选育出高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刘世扬从48岁才开始真正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至今已有32年。几十年来,刘世扬在小麦和芝麻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由他主持培育的上芝1号、上芝8号已通过省级鉴定,上芝429相继通过省和国家鉴定,产量、抗性全国第一。
小麦的“生长密码”是扎根泥土。育种者的生命,也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义。老刘说,自从他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从小麦播种到收割,经常一天七八个小时待在实验田地里。他说:“忙习惯了,真闲不下来。” 如何在现有优质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品种的增产潜力?这是老刘每天思考的问题。
小麦育种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常规办法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3年~5年,但即便花上钱、搭上时间,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坚守,除了艰辛外,还伴随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播下去的是一粒粒种子,收获的是一个个希望。”如今,步履蹒跚的刘世扬依然劲头不减,信心十足:“我将竭尽全力,力争在有生之年,多为国家培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小麦新品种和芝麻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增产多作贡献。”
刘世扬告诉记者,播种一亩实验田需要十几个人忙几个小时,每一粒的距离都要用标尺量好,做好标记。收获时要一株株地拔、一穗穗地选。年复一年,队员们已经跟着老刘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实践作风。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来,刘世扬共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系)8个。他本人先后被授予感动天中十大人物、省劳动模范、省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中华农业科教最高农技推广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芝1号、上芝429还分别获得“后稷奖”、“后稷特别奖”。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创新116已参加省区域试验,创新118参加国家产量比较试验。
30多年来,刘世扬用执着的精神、忘我的态度,精心地呵护着他的小麦,小麦已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选出更多品种,造福更多百姓。”如今,刘世扬心中还有一个小麦育种的更大梦想,这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增强,他说:“一天没看见小麦,我就觉得不踏实。虽然说已有的研究品种实现了很多突破,但是我总觉得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还会有更优质的品种,这是我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如今,刘世扬已组建了小麦育种团队,在2009年牵头成立了上蔡县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研究员3人、农艺师和高级农艺师6人。现在,研发中心的大楼已经破土动工,正在建设当中。(驻马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