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推山东“粮改饲” 促进草牧业发展

5月26日上午,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老孟家庭农场的苜蓿长势正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让前来参加粮改饲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的专家和种植大户们感到心旷神怡。一台大型收割机从苜蓿丛中缓缓驶过,刈割压扁、翻晒搂草、打捆,全过程机械化,更让人们体验了现代农场的魅力。这只是山东省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粮改饲”试点,大力发展草牧业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据3月18日山东省政府下发的《推进“粮改饲”试点促进草牧业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今年该省要建设成方连片1000亩以上的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利用试点基地13块,试点面积2.6万亩,优质牧草(苜蓿)干草实际收贮量达3万吨以上。2017年-2020年,重点在71个县(市、区)建设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利用试点基地,到2020年全省试点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同时,青贮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要达500万亩以上。

所谓“粮改饲”,就是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近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需求旺盛的优质饲草料供给不足。2015年,中央提出了“推进和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的重大决策,构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粮改饲”正式被纳入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局。

老孟家庭农场是汶上县牧草科技示范基地,种植着“鲁苜1号”、“鲁苜18号”等多个优质紫花苜蓿品种。据农场主孟建介绍,“鲁苜1号”和“鲁苜18号”由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选育,其中“鲁苜1号”2007年通过山东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耐盐碱,抗性强,开花晚,产量高,初花期粗蛋白含量达18%以上,适宜在山东及周边贫瘠土地及盐碱地区大面积种植。“鲁苜18号”在2014年通过审定,该品种茎秆细弱,株型直立,叶量丰富,农区亩产干草1.5吨以上,粗蛋白含量达到21%以上。

2015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依托老孟家庭农场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建立了这个1100余亩的苜蓿种植示范基地。山东省农科院牧草团队集中研发力量,在这里进行高产苜蓿种植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和杂草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探索农区优质国产牧草生产新技术新模式,以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鲁西南地区的牧草种植、管理、利用新技术。

草业学科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多年来培育的特色学科,该院所属的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牧草种质资源搜集与创新、牧草高产栽培、饲草料调制与营养价值评价、草地生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山东省内草业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该所已先后在东营、滨州、济南、德州、泰安、济宁等地建立了牧草试验站和科技示范基地20余处,并承担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等多项课题,牧草育种与栽培团队先后选育出紫花苜蓿、大刍草等6个优质牧草品种,发布2项技术规程,攻克了苜蓿收获期晚、草捆含水量高等传统作业存在的难题,使苜蓿草产量亩增收15%以上,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16%增加到18%以上,这些创新研究获得发明专利6项,带动100余万亩牧草种植实现增产增收,为山东省牧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各类畜禽均喜欢采食,所含的活性功能成分可以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能显著改善畜禽产品质量和提高畜牧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其不仅草产量高而且利用年限长,素有“牧草之王”之美誉。老孟家庭农场现有流转土地2000余亩,大半土地种植了紫花苜蓿。“蔬菜等经济作物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且费工费时,投入大,风险也大,一直困扰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家鼓励粮改饲发展饲草种植,还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况且我们周边也有大型牧场,饲草销售不成问题,我看时机成熟,就在去年秋天整理出1100亩土地,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盛亦兵团队从征地、施肥、选种、除草、机械配置、收获等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全程给予技术指导,让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您看,我今年的第一茬苜蓿已大获丰收”。农场主孟建指着大片的苜蓿向记者坦诚他敢于“吃螃蟹”的缘由。

种植苜蓿的经济效益如何?“如果这些地种粮食,人工成本不算,一亩地最多也就1000元的效益,而苜蓿是多年生牧草,一次播种,多年收获,管理方便,用工也少,全程机械化,每亩干草产量按1.2吨计算,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1200元。接下来,我将在5年内计划建成6000亩苜蓿种植区,并带动周边农户通过种草致富”。孟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是畜牧大省,但却是草业小省。以目前全省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量计算,每年苜蓿干草缺口60万吨,全株青贮玉米缺口达1635万吨。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牧草产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日益被重视,山东省栽培牧草面积迅速增加。2015年全省牧草种植面积超过108.8万亩,产量和品质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为进一步促进“粮改饲”,大力发展牧草业,今年山东省政府制定了“以养带种、稳步推进;政府引导、需求拉动;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推进原则,明确了“青贮专用玉米示范片、优质牧草(苜蓿)示范基地、‘粮改饲示范县’”三类重点项目,旨在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循环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2017-2020年,实现饲料作物产业与畜牧业发展紧密衔接,标准化规模种植与养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饲料作物优质高产技术与草食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逐步推广普及;饲料作物生产与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节粮增产、节粮增效、节地增收效果明显增强;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生产与畜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山东省畜牧局局长冯继康向记者勾勒出推进“粮改饲”工作的“时间表”。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粮改饲”工作的目标,山东省要求财政部门在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发改委、科技厅、农业厅、农机局等部门项目,加大“粮改饲”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粮改饲”收入不低于种粮收入。同时,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探索采用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支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目前,山东已安排4000万元资金开展“粮改饲”试点。今后5年,山东每年选10个县作为试点,积极推进“粮改饲”。到2020年,该省青贮专用玉米3000亩连片种植的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实现青贮饲料基本满足草食家畜饲喂需要;优质牧草(苜蓿)1000亩连片种植的面积达2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苜蓿等优质干草基本满足产奶牛优质饲草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人才、平台、项目等资源,加强与国内外草业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牧草学科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国家推进粮改饲的大背景下,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以优质、高产、抗逆牧草品种选育为核心,强化配套栽培、加工利用技术研发,突出“高精尖”技术优势,拉长牧草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山东省农业结构优化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保障”。作为山东牧草技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