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体系要坚持发放种质

产业体系要坚持发放种质

一、“学者”泼粪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向社会发放引进种质。引起种业界积极反响。最近,网上有人批评“玉米产业体系,在一个省区就几个大学、院、所,种质资源主要是发放给他们,他们经过测试确定对他们无用了才拿给体系的科研院所,再过多少年后才拿给民企、民营科研单位,国家出钱建立的体系实质上己滞后种业发展!!”

该“学者”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这个体系早该取消,对种企和民营科研单位开放!”既然取消,干嘛还要开放呢?这说明我们发放玉米种质影响很大,只是他没得到。这倒是个问题。

另有中科院的@盛良学者也掺和进来,附和@玉米,“你这想法挺好,既得利益者不可能这么做。” @玉米立马来了劲儿,自作聪明地回应:“是的,古人造有两字,一个是‘贫’、一个是‘贪’。把今天的宝贝分给大家,哪来富人,只有把今天的宝贝据为己有,既得利益者们才能富!”

两位“学者”一唱一和,好不热闹,真像那么回事,这就令人生疑,他们批评的根据是什么?对此不必揣测,但要从正面做些说明。

二、发放种质

体系发放美国商业自交系并非挑挑拣拣,而是全量趸发。这当然有提高工作效率的考虑。同时,体系专家对种质做抗病、抗非生物逆境鉴定和配合力测验,将表现好的自交系推荐给体系内外科技人员。如果不参加体系组织的研讨会、培训会,也不参加在各地区举办的田间开放日,怎么可能得到有用信息呢?从其他渠道搞来的种子没有信息支持,不容易投入使用。

@盛良学关于“既得利益”的提法很准确。三十年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典型的双重利益集团,在国际上也算独树一帜。企业算不算利益集团?当然算!但不是双重利益,国家应予支持。如果双重利益集团提出申请,包括以前激烈反对和抹黑的,只要提申请,体系照发不误。

“十二五”期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向全国383家科研机构和333家企业发放美国自交系62464份次,交流和发放国内自交系13201份次。两项合计75665份次,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玉米育种方向转型。这其中有分批或重复引进,也有选择性引进。但为了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我们倾向于全量趸发。(最初两三年,要分别向三个试验站提交申请,才能获得全套160份自交系。后三年,向任何一个实验站提交申请,便能得到全套自交系。)

过去十年,我们陆续引进3批美国自交系,六年来发放的只是最新引进的160份商业自交系。以前还有一批公益性和很老的商业自交系,只根据育种者需要零星发放。我们通常不主张企业申请那些老自交系。但某育种者恰恰就是从那批四十多年前的老自交系当中发掘出两个优良种质。这取决于育种者的功底。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育种能力,开发和利用最新自交系将不在话下。

育种者很难识别和把握160份优良自交系,若能缩小种质范围就相对容易掌握。在全量趸发的基础上,经过专家鉴定和筛选,体系在各地举办田间开放日,向育种者推荐在当地表现较好的数十份自交系,同时交流育种经验。育种者不必再申请,只须根据信息就可以深入研究和利用了。

引进的美国商业自交系种子和信息将移交给农业部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这充实了我国玉米公知品种库,既丰富了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也抬高了创新标准。公知化并不妨碍育种者使用这些美国商业自交系配制杂交种和选育二环系,并在中国获得知识产权。

三、流程管理

种质是基础,信息是灵魂!没有信息的种质是盲目的。

借此机会,我来介绍一下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发放种质和采集信息的流程。

体系引进160份美国商业种质,分成3组,每一组在条件最合适的两个试验站连续扩繁。最初繁殖的种子,一半优先供应鉴定,因为植保和生理学鉴定耗种量很大。同时分两步继续扩繁和发放。最后才进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配合力测验。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大规模测验的时候,已经至少有两百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获得了这些种子。这时候,就改为由各试验站向社会公开发放自交系。

体系发放美国商业自交系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程序比美国USDA-ARS更宽松。美农部根据用户申请发放种质,但需签署一份国际通用的种质转让协议。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发放种质,只签收1~2页纸很简单的接收函即可。我们现在不要求签署种质转让协议。这意味着你们有很大的自由处置权。

体系发放种质采取就近申请的办法。如果用户提出申请,被任何理由拒绝,请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产业技术处举报,也可以向体系首席办或通过其他途径申诉。如果某试验站临时有困难,我们会指派其他试验站提供种子。

四、未来趋势

如果任何人的申请被拒绝,可以实名举报或申诉,不但你自己要实名,被举报的对象也须实名,我们才好处理。

网上的帖子和我的答复意见已经转发到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全体人员和农业部科教司领导。若有不同意见请公开讨论,也可直接向农业部科教司反映。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不会因为有人恶言攻击便停止发放种质资源。但我们须转移工作重点。今后将深入研究种质,继续引领育种创新方向,并推广育种流程管理,少而精地开展深层次合作育种。

体系科技人员须端正公益性方向。中科院个别“学者”对中国特色的双重利益集团似乎很认可,却从各个角度攻击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这固然暴露其内心丑陋,但我们自己更应坚持公益性质,这才是安全合理的体系定位。

热带和亚热带种质将成为我国玉米抗病、抗逆和优良品质育种不可或缺的种质来源。我们已经引进了五百余份自交系和群体。因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能力还不够强,资金匮乏,若贸然放出这五百余份热带种质,效果肯定不好,因此,体系安排少量科技人员对热带种质进行前育种(pre-breeding)研究,包括农艺性状描述,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鉴定,筛选出部分自交系做配合力分析,再从中精选出少量优异种质向育种者推荐使用。同时对群体做类似研究。这项前育种研究需耗费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进入育种应用。需要投入巨额经费和技术资源。

科研机构的育种研究要与企业结合。这是技术发展成熟阶段必然要发生的规律。整合资源是体系科学家的优势所在。虽然体系改革了运行机制,不同于做项目,也不同于科研机构被捆住手脚和臃肿低效,但毕竟存在来自体制的限制因素。通过科企合作才能释放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今后,体系将坚持前育种研究,建立和推广育种流程,然后与企业紧密合作。由于科企合作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经济利益,不可能很多企业混合在一起。

体系建设的方向正确,针对体制障碍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得当,管理办法严谨务实,取得显著成效。体系科技人员可能会有懈怠者,我们将征求各方面意见,施行问责制和督促改进。

“国家出钱建立的体系实质上己滞后种业发展”,说这话的人不了解体系任务和运行机制,也不了解自己如何与别人合作,但意见需要考虑。产业体系建设遇到来自管理层的阻碍,现在又面临被剽窃。在科企合作方面,我们很犹豫,仍在探索中。事情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克服体制障碍仍然是难题。这只能探索,观察和等待,着急不得。

不管怎样,产业体系将继续引领玉米育种的创新方向。体系人员如果阻挡或压制创新方向,必须受到问责。我们不是临时做项目,而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服务型创新机构。网上发生这件事,对产业体系是一次整顿机会。半年来,我陆续听到来自企业和管理部门的负面反映。体系的个别科技人员抵制创新,或者利用国家品种审定委员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甚至负责人的身份,谋私护私,阻碍育种科技进步,这更要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