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生苔藓功能性状间的权衡与生态适应性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单独或联合指示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能够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强烈影响。目前有关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陆生维管植物,但对非维管隐花植物的功能性状研究甚少。

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陈曦在刘文耀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哀牢山山地云雾林中三种优势附生苔藓树平藓(Homaliodendron flabellatum)、刀叶树平藓(H. scalpellifolium)、阿萨羽苔(Plagiochila assamica)为对象,研究其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从功能性状的角度揭示附生苔藓植物对林下荫湿生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三种附生苔藓具有典型的耐荫植物的光合特征和极低的光合效率系数(KF=3–4),强光下呈现出光抑制现象,其光合特征与林下荫湿的生境相协调。附生苔藓还具有较高的比叶面积(SLA)、叶绿素含量(Chl)、单位N的叶绿素含量(Chl/N),较低的叶绿素a/b比率(Chl a/b)和光合氮利用率(PNUE),这些性状有利于提高附生苔藓在低光照生境下的量子捕获效率。因此,苔藓植物对林内荫湿生境的适应是其功能性状之间权衡与优化的结果。通过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在林内荫蔽生境下附生苔藓对资源的高截留的生存策略得以适应和生存。

相关研究结果以Adaptation of epiphytic bryophytes in the understorey attributing to the correlations and trade-offs between functional traits为题,发表在国际苔藓学研究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Bryology上。本研究得到国家基金(U1133605、41471050、31300382)的支持。

三种附生苔藓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CO2响应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