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行业存诸多困境 科技成果转化需加紧
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在加工、安全、仓储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很多问题,比方说粮食加工领域存在的过度加工问题,粮食安全领域存在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等等。
那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是说明我们国家粮食科技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呢?
也不尽然,我们都知道科技包括研发和应用两个方面,其实我们国家在粮食科技的研发方面还是成果丰硕的,只是在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不久前,由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湖北省粮食局、武汉轻工大学承办的2016全国粮食科技周暨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就在湖北武汉举办。那这次活动有哪些先进的粮食科技成果参展,对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又有哪些促进作用?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在我们国家粮食加工业存在着“四低一短”的问题,粮食过度加工严重,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粮食加工产业链短。
谈起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毫不避讳,陈教授从事粮食精深加工研究几十年,是我国第一位粮食工程学博士。在这次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上,他带了一项提高大米食用率,加工增值率的新技术。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稻米加工的副产品叫碎米,颗粒不完整的,碎米来生产淀粉糖,它的副产品就是所谓的米渣,以前呢,米渣都是作为饲料工业的原料,作为一种蛋白原的饲料添加在饲料里面,这是价值是很低的,几千元一吨。我们用饲料级的米渣蛋白,通过我们加工提取分离提纯以后,可以做成食品级的,纯度可以达到80%以上。
陈教授介绍,碎米,是大米加工时产生的最主要的副产品资源,约占稻谷总量的10%~15%,我国每年碎米总量达1100万~1200万吨。碎米除了外形有缺陷、杂质率较高、影响食用口感外,碎米的主体成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并没有变化。相比于作为饲料直接销售,碎米的深加工延长了稻米加工产业链,提高了粮食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了稻米行业的附加值。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这个产品主要是出口,进入了欧盟、美国市场,价值可以翻五番,现在一吨是两万五。
陈教授透露,目前研究团队与无锡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技术成果的对接转化,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大米蛋白粉面世,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碎米深加工是深度加工、高效转化的成功案例,但总体来看,我国稻谷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利用率只有1:1.3,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4~1:5,总体而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而玉米深加工领域也面临着相同的症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目前中国玉米加工产品不到1000种,而美国玉米加工产品已有约3500种。“在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尚处于成长初期,成长空间大。
改变中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必须依靠“科技兴粮”,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又是其中的关键。目前我国粮食行业中小企业居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实力的需求巨大。经对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的初步分析,有大约一半以上的企业需求可以得到现有技术成果的支持,有近1/3的需求与科研单位现有研发方向趋同。目前,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已有明确的基础,供需双方需要一个交流平台。
郭志明:缺少一个桥梁,比如说他们需要的我们做不了,我们做出来的他们不需要,所以就想,像这种技术交流会一样,能有一个对接。
一项科技成果的研发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资金的来源不足也是很多科研机构反映的问题。
广州优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 唐健:这个东西需要大量的风险投入,但是国家的科技政策,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基本都是事后的,基本没有事前的。现在我们国家的支持的科技资金,除了973等个别项目以外,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研发,我们是从零开始做,这个钱从哪里来?对科技成果源研发基本没有补助。
事实上,在粮食领域,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有很大的市场和需求。此前,国家粮食局在全国广泛征集了企业难题和技术需求、可面向粮食企业提供转化的科技成果、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共有400家企业反馈技术难题和科技需求,有140多家单位共提供科技成果472项,科研机构77个,创新团队150个。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表示,希望这次活动,让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对接,解决双方对于资金和科技成果的实际需求。
徐鸣:这次活动就是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做好科技知识及科技成果普及,实现粮食科技成果、人才团队、科研机构与粮食企业的‘三个对接’,真正让粮食产业经济插上科技的翅膀,使粮食这个传统行业展翅高飞。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企业作为科技转化下游终端,科技转换是能获得好处。比如高校一个发明的东西直接卖给企业,企业拿来直接投入市场,就能获得很高得收益,很多企业是愿意这样。既然企业承担着科技成果落地的载体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这类企业的内生动力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刘瑞:但是由于体制问题,转换一个东西特别费劲,特别是涉及到很多复杂利益相关关系,企业有时候就望而却步了。有些企业实际上就是两种办法,一种就直接把高校教师聘请来做企业的技术人员,规定在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科技成果都归我。还有一种就是以企业人员参与方式来形成专利,还有一种科技型企业最初科技人员带着专利自己注册企业然后批量生产投入市场,这几种形式我认为都是可以尝试的。在这个问题上在鼓励企业科技转换的问题上,可以鼓励有多种形式,只要是企业从中获益,它都会主动去接受去采取一些好的模式来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