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

戴松恩(1907-1987),常熟人,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先后就读于东唐市初级小学和苏州晏成中学,因成绩优异被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免试录取,从此走上农业科技道路。
1926年,戴松恩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并留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助理,协助沈宗瀚进行小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其间对培育优良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自学遗传学理论,育种学原理及方法等基础课程,并以工读方式插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二年级学习。1931年,获农学士学位,被学校授予金钥匙奖。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进入美国康内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作物育种及细胞遗传学,获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获得该学会金钥匙奖。1937年2月,婉拒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任职于中央农业实验所。
戴松恩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进入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是我国较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者之一。30年代,利用来自中国、苏联、美国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研究,发表博士论文《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这种规模的遗传研究为国内首创。1938年,在贵阳对烟草、玉米和油菜生产进行深入考察,发现贵阳地区适宜发展烟草种植。于是引进美国烟草品种,经三年试验,于1940年第一次在贵阳地区种植出烟草新品种,并示范推广育苗、移栽、管理、采收以至烤烟技术,为后来贵州烟草事业发展奠定基础。1941年又发表《小麦赤霉病抗病性研究》,指出在严格接种条件下中国小麦品种中有小麦赤霉病表现抵抗的材料,并以云南“牟定火麦”为例论证了选育抗病品种的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后,戴松恩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曾担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55年,戴松恩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顾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