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关键词,读懂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
昨天到今天,我的朋友圈被美国白宫发起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消息刷屏了。
这是微生物组领域的大事件,总计可能达到5.21亿美元的政府和民间投资,是迄今为止这个领域最大的投入。
我感觉很兴奋,在把消息分享给群友的时候,我简单评论了一下:
NMI,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启动。白宫1.21亿美元,民间4亿美元,5.21亿美元,30多亿人民币。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继续遥遥无期中?科学和产业界都要继续哭死?
在微生物组研究上,美国引领了世界,作为产业一员,看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我确实不免希望中国也能快一点:
中国的动作还是要快一点,政府支持要到位,从业者也要努力,在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领域,我个人感觉中美差距还是很大的,没有想象的乐观。
其实,不仅仅是“没有想象的乐观”,我是有些悲观的,中国的相关研究,原先有机会突破,而现在因为浮躁和铜臭味,已经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落后了。
哎!
还好,美国人的大计划里有很多数据会面向全世界开放,至少会让我这个“微生物组爱好者”有东西可看,有科普可写。
所以,虽然很多文章已经把美国人的大计划介绍得很清楚了,我还是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试着用三个关键字说说我的认识:
① 格局
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要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但三大目标简练又切中要害:
鼓励学科交叉、开发平台技术并鼓励数据共享、加强人才培养。
这三个描述,看起来有点平凡,干起来可不容易。我们先来看看美国人为了今天这三大目标,做了什么准备:
自2000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美国农业部就连续10年支持了“联合微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
自2007年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发起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时间长达10年,目前已经有50000个左右测序和其他基因组数据被分享,有178个国家、近75000名研究者受益于此,总计花费2.15亿美元,其中单2012-2014年间就花费了5000万美元。
在2012-2014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在19个研究所和科研中心,总计投入了4.91亿美元,用于研究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自闭症、哮喘、癌症、早产、大脑发育以及行为等与人体微生物的关系。
除此以外,还有十几个相关项目和计划在过去十几年蓬勃开展。
这样,白宫才可以在短短一年内,发动N个能批钱的政府部门,100多家政府机构、院校、医院和企业,把格局宏大、系统复杂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给发动起来。
可以想见,五个多亿美元,主要要在未来两年花掉,一定能发出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创造很多有价值的数据。
特别的,在美国白宫为此专门发布的情况说明书中,17次出现了“tools(工具)”这个词。我们可以预见,微生物组研究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会大量出现,我们认识微生物的手段将变得更加便捷,也会更加便宜。
而美国人民在科学数据共享上又是较为慷慨的,所以这五个多亿,也可能帮助中国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有好的发展。
我们一起期待新的“逆天”成果,一起期待我们离生命的真相又更近一步吧。
呃(⊙o⊙)…我为什么又要说“逆天”这个词呢?
② 包容
白宫为这个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专门搞了个新闻发布会,看起来确实很高大上啊!
而认真看他们的情况说明书,会发现这个大计划除了格局宏大,还是充分包容的。
包容,不仅仅是项目五花八门,还有广泛的面向全世界乃至宇宙的受益造福对象,更有对商业机构创新的包容,举一些例子:
密歇根大学,要花350万美刀,让本科生来玩“密歇根微生物组计划”!350万,美刀,本科生!呃(⊙o⊙)…哪个中国高校能出350万人民币让本科生玩玩?阿弥陀佛~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两口子绝对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土豪之二,他们的基金会成为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中出资最多的民间机构,1亿美刀!他们很有爱心,这1亿刀,有相当一部分会用于研究落后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作物相关微生物等慈善研究。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特别发张照片致敬下:
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要花1250万美刀,其中1000万刀,用在一个叫“海洋世界”的项目上,用于开发寻找太阳系其他星球上微生物的技术。OMG,为什么叫“海洋世界”?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还有,替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的微生物们谢谢NASA的慷慨,阿弥陀佛。
C3 Jian这家制药公司,豪掷7500万美刀,要开发安全而又有效的病原体特异性的抗生素。在广谱抗生素越来越不受待见的当下,精确制导能靶向特定微生物的药物,会很酷,会造福多少人啊,阿弥陀佛。
大名鼎鼎的梅奥诊所,准备给个体化医学中心140万美刀,虽然不太多,但计划本身可能解决大问题:诊断,要结合全基因组测序、耐药性分析、宏基因组分析、目标环境测试和16S rRNA测试来做;治疗,要结合它们自己研发的粪菌移植和各种新方法;患者教育,要结合饮食、营养补充剂和益生食品进行。医院在行动,病人更健康,阿弥陀佛。
Metabiomics公司,要花2350万美刀,研究怎样从便便分析微生物组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更好检测结肠息肉和大肠癌。前有Colonguard公司,现有Metabiomics公司,谁能真正通过检验便便,在无创检测大肠癌上突破呢?让我们拭目以待,阿弥陀佛!
Replete Biotics公司,准备投入35000美刀,嗯,叁万伍仟美元,你没有看错,是5亿多美刀大计划中金额最小的一个投入,用来开发一个更好采集便便的装置。看吧,只要有好的想法,3.5万美刀的项目也可以堂而皇之列入白宫科学计划,就是这么任性,阿弥陀佛。
我不知道上面这些例子是不是可以来说明“包容”,不过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也没有更好的词,所以就如此表达了。
总而言之,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关注的范围很广,除了美国本土的,还有非洲的;除了人体共生微生物,还有土壤、海洋、植物相关微生物,甚至还有外星微生物。
最后说一个好玩的:罗格斯大学要花370万美刀,吸引讲席教授和4个新研究人员加盟。在参与微生物组计划的众多高校和研究所中,罗格斯大学是其中一家,370万也不算多,为什么单说这个好玩呢?
呃(⊙o⊙)…偷偷告诉你一下,这370万美刀可能会吸引一个中国大牛去哦。
我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
③ 遗产
奥巴马同学明年就要卸任了,这两年他做的很多事,据说有留下“政治遗产”的意味,探索人类大脑、抗击耐药菌、推动精准医学、谋求治愈癌症和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这五大生命科学领域的大计划,确实大手笔,想必在历史上还是能留下一笔的。
祝贺一下奥巴马同学,也祝贺一下马上要“瓜分”数以几十亿美刀计的美国科学家们,在很多研究者在为经费发愁的时候,能参与这五大科学计划的人,未来几年,日子还是会很好过的。
而既然是遗产,有没有局限性呢?
当然有!和其他四大研究大计划一样,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秀成分。
政府搭个台,出1.21亿美元,且即便不这么出1.21亿,每年在微生物相关研究上,美国政府也怎么要花个几千万美刀吧。而现在把相关研究经费整合起来,一定限度里超过原来每年的投入,却因为“包装”成大科学,像是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大项目,这是否有可吐槽之处呢?
民间被调动出来的4个亿,是通过一年的公开召集,最后是把公益基金、企业、医院等的相关投入做个加和,再一并列示,这些钱,很多也是原本就计划要投入的,而且这样的加和统计,有点感觉上像中国地方政府统计招商引资数额是不是?
所以吧,奥巴马政府在大科学项目上,作秀的意味还是有的。
所以,中国的科学家嘛,也不要太妄自菲薄,不要总觉得国家投入不够,我们离美国有差距,但他们“包装”出来的5个多亿美元,也并不完全是新增投入。
如果中国政府也要这个干,或许也可以整出几个轰动的科学大计划来,声势超过973、863、十三五规划都不难。只是国与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中国自己探寻的路或许就是最合适的。
———————————————————————————————
至于中国的微生物组研究怎么搞,要不要有中国微生物组计划,这些可能不是我等“微生物组爱好者”所能及的,不过我斗胆妄言几句:
我能看到的是一些研究者比较浮躁,在整体和自身研究都还不够深入的时候,已经沾满了铜臭味,这可能决定了国家在考虑政策制定的时候,会避免将纳税人的钱投入到有商业公司支持的研究者。
大科研项目,有一个本质的基础是拥有足够多强大的科学家,可惜,微生物组领域,中国牛人大大不够,也没有真正能团结有限的研究者的人物,大机会面前,个体能力不够,整体还松松散散,真是让我看了着急!
反过来看,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跟众多大牛齐心协力的推动一定是分不开的,他们在《科学》杂志上呼吁开展“联合微生物组计划”,有接近20位顶级的微生物研究专家联合参与,一起奔走相告,最终得以实现。
而中国科学家,我们能够看到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老师在《自然》杂志发文呼吁全球微生物组的合作,也一直在疾呼发起“中华民族微生物组计划”。可惜的是,除了赵老师,响应的学者并不多。
所以,何去何从?
或许,我们可以从不那么花钱的方向入手,就如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志刚博士之前阐述的?
可以阅读文章《张志刚:不烧钱,微生物组研究可以怎么搞?》
或许,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博士给我们巨大的启发,我们可以先依靠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来突破?
或许,中国的公司可以再给力一点,用商业资源推动科学进步,就如华大基因参与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取得的成就?
或许,是时候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支持赵立平老师的奔走相告?
或许,热心肠先生回归科研?呃(⊙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