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我省第一个黑花生栽...

“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2016年5月4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对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和四川省农科院共同完成的“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喻树迅院士担任,副主任由西南大学裴炎教授担任,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余懋群研究员、四川省农业厅肖小余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李首成教授、四川大学赵云教授、绵阳市农科院杨伯祥高级农艺师。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鉴定会。

该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成果开展了宿根年限、修剪方式、间套栽培、昆虫授粉方式等棉花宿根制种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形成了棉花核不育“两系法”在宿根条件下的制种技术、宿根条件下的棉花核不育系昆虫辅助授粉技术、亲本保纯繁育及新品系(组合)选育技术和通过嫁接生产核不育株苗技术,建立了棉花核不育系宿根制种与繁殖技术体系。

2.利用亲本宿根选育出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13个,开展了棉花核不育宿根制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四川攀西地区和云南适宜区累计宿根制种6590亩,杂交种在长江流域棉区累计推广应用130.6万亩,实现经济效益2.98亿元。

3.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件,制订企业标准3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篇。

专家们认真听取项目组的汇报,通过质询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首创了利用宿根进行棉花核不育系制种技术和利用宿根条件下昆虫辅助授粉技术,首创了利用宿根和宿根嫁接进行杂交棉亲本的保纯选育和繁殖的技术,将棉花宿根制种技术与自主研发的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杂交棉核不育“二级法”和“一系两用法”在宿根条件下的制种技术新体系。在棉花核不育宿根制种理论与方法研究、品种选育与应用推广上均有重大的突破,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建议项目组加速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品种选育与宿根制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 张小红)

我省第一个黑花生栽培技术标准通过终审

2016年4月27日,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花生课题组科研人员张相琼研究员、岳福良副研究员参加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四川省农业厅组织召开的《富硒黑花生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审查会。专家组在认真听取了起草单位的标准编制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意见:

1.标准的技术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

2.该标准的编制符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

3.标准结构完整,各项内容文字表述规范。

4.标准所确定的有关指标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提高我省富硒黑花生配套栽培技术水平,大力促进富硒黑花生高产、高效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参会专家一致通过地方标准《富硒黑花生栽培技术规程》的审定,建议标准起草单位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报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花生研究室 岳福良)

我院申报的“采用菲汀制备肌醇的方法”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由四川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陈建研究员和曾晓丹副研究员共同发明的“采用菲汀制备肌醇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410158450.3)。该发明是以米糠提取的菲汀为原料,经酶催化在低温低压下水解反应得粗产品,再经分离纯化精制后得到肌醇纯品的新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制备肌醇的反应温度和压力都降低,能耗减少,目标产物分离简单,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 陈 建 曾晓丹)

主 编:刘建军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 主 编:张 ? 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 电 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163.com 邮 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