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示范基地
甘肃新闻网兰州11月21日电 据中国张掖网报道:近日,甘州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位列农业部认定的第二批77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中,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这是该区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后取得的又一殊荣。
甘州区不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至目前,已建成农产品集贸市场31个,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4个,蔬菜加工运销企业(合作社)132个,年交易额30亿元。投资12亿元、占地4.63平方公里、滨河新区物流园区已入驻企业7户,年交易量达200万吨;投资1亿元、库容16万立方米的新乐物流配送中心投入运营,年配送商品总额达5亿元;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米的新张掖国际商贸城近期即可投入使用。南关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金源蔬菜批发市场、嘉禾公司、甘绿脱水蔬菜公司、建涵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30万吨的蔬菜加工能力和10万吨的冷链储存能力,蔬菜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
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区上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借助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的高端智慧,相继编制了《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及制种、草畜、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构建起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区委、区政府连续3年制定1号文件,平均每年列支330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至目前,共发展龙头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10家,5000万元以上的19家,3000万元以上的3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2.88亿元,实现税金2.94万元,出口创汇711万美元。形成了种子加工、麦芽生产、玉米淀粉、脱水蔬菜等一批辐射带动作用较大、加工转化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合作社620个,专业大户4176户、家庭农场266个,带动农户8.8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89.6%。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走“规模、专业、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8.7万亩,规模经营比重达29.6%;建成特色乡15个,专业村167个,分别占到乡村总数的83%、68%;注册农产品商标35个,其中省级10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2528元。区上大力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区农产品加工能力达115万吨,实际加工能力75万吨,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62%,销售收入达到32.88亿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订单农业面积达到8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原材料采购之比达2.5:1。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发明专利技术数量40个。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8项,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科技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无公害蔬菜23个、绿色食品蔬菜10个,“张掖玉米种子”获全国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品一标”覆盖率达45%。大力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品牌认证, 认证“甘肃名牌”产品14个,甘肃“著名商标”5件,金象种子、有年马铃薯、金花寨小米、紫家寨鸡蛋等特色产品畅销省内外。发挥各方力量,强化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玉米种子质量检测中心4个、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个,农产品质量监测点3个,公共物流信息中心12个,公共品牌推介中心4个;建立各类农技服务机构121个,其中建成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服务站21个,畜牧防疫站、动物疫情测报点22个,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120个,示范面积5.5万亩,推广面积26万亩。
与此同时,该区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思路,反弹琵琶,着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2008年底,积极启动占地26.4平方公里,集行政办公、科研教育、商务会展、生态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区的滨河新区建设。目前,新区、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投资21多亿元,已成为聚集产业、吸纳人口、促进就业的主战场。加大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力度,建成农村住宅小区162个、小康住宅7.6万户,其中修建小区楼房1015栋、3.62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3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10.7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3.4%,城镇化率达到43.06%,分别比全市、全省高5.95和4.31个百分点。(朱兴忠)
原文标题:甘州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示范基地
(文章来源:中国张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