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麦遗传育种家王辉的试验田
发表日期:2016-05-20 10:42AM 阅览次数:
在黄土高原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一大片小麦试验田里,麦苗如海,绿旺旺的与蓝天白云相映衬。走近细看,一个个麦穗上挂满了乳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挺立着像披着绶带接受检阅的仪仗队员。
试验田里,小麦遗传育种家王辉教授和他的助手冯毅正在垄行间巡视着、指点着,时而躬身抚摸麦株,时而蹲下来仔细查看麦穗。
王辉在小麦育种领域获得了杰出成就,被授予“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他选育的“西农84G6”“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979”等11个小麦新品种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其中“西农979”被农业部推荐为黄淮海地区主导小麦品种。
2015年11月,王辉教授荣登“中国好人榜”,今年4月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以《小麦专家40余年痴迷育种,做麦田的“守望者”》为题,将王辉教授选入“好人365”栏目的封面人物。
“现在是小麦株型结构最美的时候,也是育种工作者最期待的小麦抽穗扬花期。”王辉教授介绍。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完全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此刻也是育种工作者作小麦杂交的关键期,黄金期”。据了解,通常按照高产、稳产、多抗、适应性强等育种目标,小麦育种工作者都提前做好了计划。
“就是在试验田里看小麦,考察哪些材料适合做父本,哪些做母本,然后确定杂交组合方案”。王辉进一步介绍。
今年,由于气温升高,整个黄淮麦区小麦抽穗扬花期较往年提早了近一周,从4月22日开始,王辉教授和他的助手及学生们就在试验田里忙碌起来了,选穗、整穗、去雄、套袋、授粉、挂牌,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今年,我们计划做200多个杂交组合”,冯毅说,到今天大部分的授粉杂交工作都完成了,“你看那些戴着白色杂交袋的麦穗就是已经做过授粉杂交的”。放眼望去,白色杂交袋散落在麦田里,犹如帆船航行在绿海中。
在一处“帆船”较为集中的麦田边,王辉教授和冯毅驻足谈论,爱意盈满眉宇。王辉教授说,这是他们很看好的一个杂交组合,但要形成良种至少在10年后了。“估计我等不到出成果的那一天了,”他笑着对冯毅说,“这就靠你们年轻人了”。
每年9月初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国庆节期间播种,来年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五一黄金周期间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7月份室内考种、选择和试验总结,8月份安排试验,再到9月份的整地,这就是王辉教授以及所有小麦育种工作者的年复一年的任务“菜单”。
王辉教授指着一片穗头密密麻麻的麦田说,别看现在麦穗瘪瘦,等后面灌浆了就充实饱满了。这一片麦子正是很多年前在扬花期经过授粉杂交而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西农585”。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均显示,“西农585”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超过了5%,目前该品种已完成陕西省区试程序,今年准备品种报审,“这是继‘西农979’后的一个新的优质强筋品种”。
环顾四周,在别的小麦试验田里,还有像王辉教授一样忙碌的身影。从这些试验田里选育出来的良种先后成为陕西省六次大范围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同时也引领了黄淮麦区4次更新换代。
强烈的夕阳下,已73岁的王辉教授仍站在试验田里,长长的身影落在正昂首扬花的麦穗上。
大爱无声,奉献无言。这片陪伴了王辉教授半个世纪的小麦试验田似乎在告诉我们,王辉教授将继续践行“执着、坚守、敬业、奉献”的农业科技精神,带领小麦育种工作者们再造一个更大的“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梦想。 (靳军张行勇)